厦门大学连淑能教授认为:悟性,通过感觉、体验、意会、领悟、凝思冥想、内省、自求,以“尽心”“体道”“体物”,但难于言表,即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求简洁而缺推理,靠灵感而非逻辑,重直觉而轻论证。连淑能教授的阐述,让我们对“悟”又有怎样的新想法呢?
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认为:领悟,是借助微妙的注意力带来的,是一种同客观世界直接地接触的感觉,是指在概念化、解释、评价之类所谓的“思考”侵入之前,直接地经验客观世界的现实。领悟不是借助因果的线性关系能够说明的,它往往伴随着飞跃性的主体的事件。”我以为,钟启泉教授阐释的“主体的事件”,正说明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必须“在场”参与,身在其中,领悟才可能生成。而这样的学习过程,有一种“醒来”的生命感。
让学生“悟”,教师要把学生带人学习任务、学习场景、问题情境中,还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感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教师让学生想,让学生做,让学生说。学生的每一种想法,都是有价值的,教师把握“缓说破,重感悟”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能适时地忍住,暂且不直白地告诉学生那些对教师来说都是已知的结论,而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耐心地等待某种想法、秩序从混沌无序中苏醒、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