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朋友杜,单身,自然没有孩子,也从来不关注孩子,更没有学过育儿理论。可我却从她和我家俩娃的短暂相处上,得到了巨大的育儿启示。
1
两年前的暑假,大宝小曦10岁,二宝小诺两岁不到,我带着她们飞去重庆,那是我曾经生活过十年的地方,从十九到二十九,人生最青春最美好的十年都在那里,所以我把重庆作为第一次远行的目的地。
朋友杜在重庆,一个人住着两室一厅的房子,所以我们仨直奔她家,霸占了她的主卧,把她赶到了小客房。
在她家住的半个多月里,她每天早出晚归去上班,期间还出差一周。我拿着她家的钥匙,俨然主人一般,带着俩娃过起了小日子。
朋友虽然没有孩子,可是和小曦相处非常愉快,是小曦张口不离的杜阿姨。
一个周末的早上,我和二宝睡懒觉,迷迷糊糊间,我听见杜阿姨和小曦在商量早餐吃什么。
小曦建议说:“要不,我们吃蛋炒饭吧,昨晚妈妈煮了好多米饭,你没有回来吃,还剩不少呢。”
杜阿姨为难道:“可我不会做蛋炒饭呀。”
我知道朋友是故意在“偷懒”,我还清楚地记得十几年前,和她一起用煤油炉做蛋炒饭的日子。还有刚到她家那天,冰箱里可是塞满了各种菜呢。
她多半是想让孩子自己动手吧。
果然,小曦立马自信满满地说:“我会啊!”
在我起床洗漱的过程中,我听见小曦指挥道:“杜阿姨,你把鸡蛋打一下吧”。过一会儿又听她说:“杜阿姨,你把电饭煲里的剩饭戳散一点好吗?太大块了不好炒。”接着是让杜阿姨洗葱切葱花。
每一次杜阿姨都很愉悦地答应,欢乐地给小曦打下手。
等我洗漱完出来,一小盆蛋炒饭已经端上桌了,小曦眼神晶亮地说:“是我和杜阿姨一起做的,我是主厨哦!”
从此,杜阿姨在小曦的心目中,从“长辈”的位置上走了下来,成了她的朋友。她有许多话要和杜阿姨说,甚至有些小秘密也愿意和她分享。
朋友这么快就能和孩子打成一片,让我欣喜的同时,也隐隐有些羡慕。
每个妈妈都希望能成为孩子的朋友,平等对话,分享她的小秘密,可是能如愿的妈妈并不多,原因在哪里呢?
试问,你会让孩子做饭,而自己听她的指挥,在旁边给她打下手吗?
看着孩子炒得满灶台都是米饭,听着锅铲和锅撞得山响,你会不会担心她被油烫到,担心她摔碎了碗打翻了酱,还担心她炒糊了蛋、放多了盐?
大多数妈妈肯定立马撸袖子说:“还是我来吧。”
你的这种行为,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是:不信任,孩子能迅速接收到这个信息。扪心自问,你愿意和一个高高在上,处处对你的能力持怀疑态度的上司或领导,做好朋友吗?
2
今年国庆,几个朋友约好到上海小聚几天,据点就是我们家,来的四个朋友中就有杜阿姨。
小曦虽然记得她,但是渐渐进入叛逆期后的她,对我们这些“大人”已经爱答不理了。
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在四岁的二宝小诺身上,喜欢逗她玩,给她讲故事,陪她做游戏。
我本来猜测最容易俘获小诺“芳心”的,应该是许阿姨,因为她也有两个孩子,大的和小诺同岁,她最了解这个阶段的孩子。
可是,小诺最喜欢却是杜阿姨。杜阿姨来的第二天,小诺就直接走到她身边说:杜阿姨,我们来玩捉迷藏吧。而其他三位阿姨,小诺一直分不清谁是谁。
就在刚刚,我问小诺:“你记得杜阿姨吗?”小诺告诉我记得:“就是那个有点胖,穿花衣服的阿姨。”我问她记得其他三位阿姨吗,回答是不记得了。
那么小诺为什么对杜阿姨特别青睐呢?两年前见面时孩子不到两岁,肯定是没有记忆的。
我说一说她们玩捉迷藏的过程你就明白了。
杜阿姨和小诺玩捉迷藏,那是真的全心投入地玩。她很用心地躲藏,一会儿在窗帘后,一会儿在卫生间,一会儿去客房,一会儿去厨房。
小诺常常怎么找也找不到,只得大声叫到:“杜阿姨,我认输了,你快出来吧!”等杜阿姨走出来后,小诺很好奇地问她刚才躲在哪里,然后两个人一起去看躲藏地点,总结经验。
有一次小诺躲到书房的一张躺椅下面,杜阿姨到处找都没有找到,认输后,小诺出来并展示新位置给杜阿姨看,获得杜阿姨真诚的称赞。
第二次小诺还躲在那张躺椅下,杜阿姨很快就把小诺找出来,并告诉她这个位置已经被知道了,再躲就没有效果了,小诺立即恍然大悟,努力去开发新位置。
杜阿姨在和小诺玩的时候,没有应付她随便找个地方躲,没有为了让小诺高兴而假装找不到她,也没有随口称赞小诺聪明厉害,更没有循循善诱地说教。
她只是全心投入,平等对待,把自己当做小孩看,或者说把小诺当做大人看。该吃惊时吃惊,该称赞时称赞,该得意时得意。玩的过程中不看手机,不和别人说话。
不轻视、不敷衍、不说教,因此赢得了孩子的信任和喜爱。
3
要尊重孩子,要信任孩子,要......这些育儿的基本道理,妈妈们都知道,可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很少。
我们总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上,传达出不尊重和不信任。
大多数妈妈和孩子相处时,都无法从长辈的位置上走下来,总不忘记反复叮嘱和说教。
妈妈的许多“口头禅”都透露着不信任:
“走路小心点儿!”“写作业仔细点儿!”包含的意思是:我担心你走路不小心,担心你写作业不仔细。
“多吃点蔬菜。”意思是:你吃的蔬菜太少。
“好好刷牙”,意思是:你现在没有好好刷牙。
... ...
我已经不敢继续写下去了,因为我发现自己每天和小曦的对话,有一半左右都属于这样的“提醒”,怪不得青春期的孩子要叛逆,不愿意和大人做好朋友。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有个人整天这么“提醒”我,时时处处对我充满担忧,缺乏基本的信任,我怎么可能不从心底里讨厌他?
另一方面,妈妈们在陪孩子玩的时候,常故意输给孩子,认为这能让孩子获得自信,并不忘随时夸奖孩子。
其实,孩子的敏感常超越我们的想象,他能准确感受到你是专心陪她玩,还是在敷衍她。他也能感觉出你对他的夸奖是否“名副其实”。稍大一点的孩子,甚至能感觉到你是不是在故意让着他。
孩子只要有一次感觉到,你在和他比赛时故意让着他,他就会怀疑之前所有取得的胜利,是否都是因为你让他的缘故,甚至由此开始否定自己。
所以,妈妈们要么做得高明到孩子察觉不到,要么请认真比赛,这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
并且,每次都赢得比赛的孩子,常常输不起。
让我们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怀着一颗对孩子、也是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把对孩子的信任和尊重,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