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一节,是我们从小耳融目染,背诵在心的教诲,甚至应该是每一个进过学堂的孩童,无论长幼,迟早都在离校前和步入社会后早已熟记在心的名言名句,是每一个中华学子求学为人的顶层常识。
我是学着这句话,听着这句话长大的。以前,只是泛泛听过,见过,但对这句名句的真正意义到今天才真正知道、领会和理解。特别是“学”、“立”、“不惑”、“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所内涵的先贤期望和自我努力。
真是可叹啊,中华经典,伴随了半生,却到现在才遇良师破译深悟。
真是期望我们现在的在校学童真的能在起步之时就能遇见人生良师益友,引领自己和周遭正确规范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孩子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真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号召而已!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人的一生关键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刚刚睁眼看世界的孩童们,他们的成长真的需要良师益友,特别是起步之时,特别是人生的几个关键点处。也希望我也能是孩子们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不负自己,不负遇见。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鲁国大夫)向孔子请教怎样才算孝。孔子告诉他:“不要违背礼”。樊迟(孔子弟子)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孟孙氏问我怎样才算孝,我告诉他,不要违背常理就是孝。”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孔子答:“父母在世的时候,以礼侍奉他们;去世之后,以礼安葬他们,以礼祭祀他们。”
这一章孔子阐述了孝的理念。“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核心在一个“礼”字。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孔子结合孝道宣扬了“无违”(也就是守礼)的理念。礼是一种规矩。规矩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和规范,虽然没有法律的强制性,但一样具有很强的约束力。
守规矩,守的是做事的分寸、做人的底线;守的是法律的红线、纪律的高压线。守规矩,体现的是自律意识、合作精神,也是对传统的尊重、文化的认同。
浅而议之,我们为人子女,孝悌是为人之本。“生,事之以礼。”生时行孝远远强于死后做孝。虽是忠孝不能两全,但孝的方式有很多。只要父母健在,只要有心尽孝,随时都能实现。并不在于物质的比较,而是时时处处做到子女晚辈应尽的本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这是世间最大的遗憾。希望当下的我们尽心做好当下的孝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