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想传递一个信息,地理学不难,哲学不高深,普通人也能研究,经济学不仅仅是政府部门人员才学的,普通人也要有初级知识,历史学更不是枯燥的文字,也是人类的敬畏,政治更不是小学一门不用考试的副科,也是人民信仰的启迪。等等。
第二就是想激励我自己,为我的文字负责,尽量写出有理有据的文章,即使看的人很少,也不要误导读者。
科普本身也十分矛盾。原因有两点:
一方面,写科普文,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的知识作为支撑,一般受众面比较小。比如自然地理,人类简史之类的论文,我相信,行业外的人看都不会看的吧。而且,像此类的专业人才,擅长写作的不人在多数。他们写出来的学术论文,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重点在于内容的创新点,不需要太多的写作技巧,行业内的人一下子就能看懂。但是,对于外行来说,这样的论文显得枯燥乏味,根本没有兴趣读下去。
另一方面,会写作的人,不一定是这方面的专业。他可以通过一定程度的学习,也能写出一篇看着比较专业的科普文,而且还会广为传播。这样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一定的专业错误。行业内的人士一眼就能看的出来,但是业外人士就很难分辨了。
这种矛盾似乎不可调和,也就是“科”和“普”本来就是矛盾的。真正的“科”,本来就只有少数人才知道,而且没有必要让所有人都知道。我只是个搬砖的,我没必要学习考古学,而且我此也不感兴趣。
这是否就意味着有了“科”,就不需要“普”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就比如今天,我写了一篇传统文化起源的内容,由此解释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我朋友看了,说:“台湾现在不就是中国的吗”。我的天啊,看来一定程度的“普”还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为了找到“科”和“普”之间的平衡点。我想。主要有两种做法。
1.擅长“科”的人,要兼顾到“普”。也就是要充分考虑内容的普及性。
这方面我做的不好。仅以我目前的经验进行一个初步分析。大致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是文字尽量要通俗易懂,如果不可避免的要出现专业词汇,尽量要用易于理解的语言解释清楚。行文不要太长,否则,很少有人耐心看完。
其次是写干货的时候,要有读者思维。尽量风趣幽默一点,要写的有血有肉。不然干巴巴的,没人看。
最后,要让读者有获得感。这一点比较重要。就是要让读者觉得,没有白来一趟,给读者一个赞同你的理由。我为什么赞同你的文章呢?可能是阅读后我收获了知识、增长了见识、受到了某种鼓励,也可能是收获了快乐与乐趣。我一般遇到有获得感的内容,我都会点赞,表示对作者无私创作的一种肯定和赞扬。
2.擅长“普”的人,要尽力追求“科”。
这一点,也同样重要,或者某种程度来讲,比第一点更加重要。
创作者要对自己的文字负责,尽最大努力不要误导读者。这也是作为作者应该当坚守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