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腊八就是新年,又要过年了。
时间如白驹过隙,仿佛一眨眼的功夫一年又过去了,还未来得及仔细回味新的一年又到来了。
又过年了,可心里总觉得没有了儿时过年的那种浓浓的年味了,现在过年就如同放假。
犹记小时侯,一进入腊月农民就开始置办年货了。一直忙到年三十下午,我们小孩子们是最盼望过年的了,因为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东西,如各种糖果啦,点心了,当然最爱的就属香喷喷的肉了,那时侯,父母供我们兄弟上学已经不容易了,哪有闲资买肉吃!除了有亲戚朋友来,才有机会一饱口福。
记得一进入腊月,四面八方鞭炮声不绝于耳,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一。那时觉得才是真正的过年,普天之下,喜气洋洋,从腊月十三开始,我们小孩子就象跟屁虫一样跟在大人后面去赶集,一集不落。买些瓜子,花生,糖果,最喜欢的还是买鞭炮,一进鞭炮市,那真是震耳欲聋,小孩子都捂起耳朵。集上人山人海,你推我挤,好不热闹。路两边有卖鞭炮的,卖对联的,卖年画的,卖冰糖葫芦的,应有尽有。
二十三送灶神,二十四扫房子,二十六炖肉炸丸子,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年糕,三十上午贴对联。三十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熬一宿,正月初一拜大年。
记得到了腊月二十六七,各家各户都准备吃的了,把买回的鸡鱼肉,炖了满满一锅,真是满屋飘香,闻着就解馋,还有炸的各种丸子,有豆腐的,绿豆丸子,肉丸子,还记得大人刚把炸好的丸子捞出来,小孩子不管烫不烫,就抓起来送进嘴里,烫得嘴巴东歪西歪,特解馋。
奶奶和娘也把馒头蒸足了,存放好,这样就足够十多天吃的了。最后再蒸一锅年糕,娘说过年不蒸年糕就不算过年,这叫主食备得足足的,叫丰衣足食。
到了年三十下午,一家人开始包饺子,储备饺子也是年前准备的年货之一。包好的饺子摆放整齐,在上面盖上一层纸,上面再摆上几枝花,象征吉祥。等到第二天四五点大人小孩都起来下饺子,吃完后就是过年了,就又长了一岁。
记得那时贴对联,大都是自己写。我们村里有个当老师的先生,写得一手好字,父亲买好大红纸,吩咐我去老师家帮忙写对联,老师每写好一幅,我就拿到一边将墨迹晾干。拿回家,用面粉或玉米面搅成浆糊,用刷子往门框上来回一刷,将一幅幅对联粘在门框上,一年都不会掉。
到后来,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对联就成现成的了,再不用请先生写了。花样也多,也越来越漂亮,但是却少了一股子年的味道儿。还记得家里贴的各种窗花,都是我奶奶亲手剪的,比买的都好看。可是由于我是男孩子,奶奶的这门手艺没能传下来,现在想来甚是可惜。
犹记得小时侯过年,盼望能穿上新衣服,我们兄弟穿的衣服,都是娘亲手做的,娘心灵手巧,做的衣服又好看又暖和。但必须到大年初一早晨才能穿,每逢过年到大年初一,大人就嘱咐小孩子不许说“没了”或“死”之类的话,那是不吉利的。
到现在犹记得,我们小时侯过年从来没有压岁钱。那个时侯能吃饱穿暖就很知足了,哪还敢奢望给压岁钱呀,再看现在的小孩子,真是幸福,一到过年,压岁钱自然是少不了的,少则五十,多则一百甚至几百不等。
小时侯过年是期盼……
长大了,年是超市里不堪的拥挤,是天南海北的奔波,是黑夜当白天的无奈与心酸,生活是越来越好,可是童年带给我们的欢乐却越来越远。
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年”不同。
小时侯哭着哭着就笑了,长大后笑着笑着就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