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锦明老师“孩子沉迷电脑游戏,怎么办”教育播客,收获满满,听锦明老师的每一节课总会有触动的地方。
孩子玩游戏归根到底就是在缺爱的环境长大,在家里感受不到温暖和成就感,在现实中找不到这些他们需要的东西,所以他们要寻找一个情感的突破口,电脑游戏的虚拟世界可以满足他们想要得到的。沉闷的压抑无聊的家庭氛围是因为父母聚焦在孩子不好的方面,通常父母看到孩子玩游戏都会这么去编写不好的故事给孩子听,孩子感受都是来自父母的压力和现实中的无奈。这些家长他们本来就对这个社会抱怨,对工作抱怨,对自己也抱怨那么,他们对他们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抱怨,但是呢他们却希望孩子不要对孩子自己目前正在做的事情抱怨。孩子目前在学习上其实也是有很多的不爽和无奈。很多东西自己不想做,但是还是不得不去做。所以这个是很多父母会忽略掉的地方,因为他们根本就无法理解,一个负面的故事会给一个人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所以,也就是说,希望孩子不要去抵触这个学习,希望孩子能够爱上学习。这个是一个很奇怪的一个逻辑和愿望,也就是说自己,本身都不喜欢自己的本职工作,却希望孩子去喜欢孩子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这个就基本上就算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
他们希望孩子要珍惜目前父母所提供的这个环境啊,要珍惜目前的这个幸福,所以他们就会有意识的去强调说,父母的不容易,将自己的各种痛苦和无奈,将自己如何含辛茹苦,委屈自己来抚养孩子成人的这个故事,以为。这样子孩子就会更加的体谅父母,更用功的去学习,其实这样子做呢,非但不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反而会造成一些很重大的负面的影响,而且这个影响很可能是一辈子的。你这样子讲,就会给孩子一种印象,就是说,以后出来工作会面临种种的困难,然后在做自己不得不去做的事情,为了生存。为了生存就不得不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所以做事情很可能都不能够如意,你都必须要去忍受这样子。所以这样子的一种潜移默化就给孩子描绘了一个压力重重很不好玩的未来。如果一个家庭它的氛围不快乐,不温馨,不开心,为孩子描绘了一个非常枯燥痛苦的未来,基本上就会没有太多成长的欲望,他们不想要往前走,因为他们相信未来的生活是很艰难的。现实环境让他不喜悦,但是他一玩游戏他感觉就很好,因为他在游戏这个虚拟世界里面,他可以主宰一切,他可以为所欲为,他感觉非常的开心,非常的轻松和自由,现实。世界的种种束缚和压力,让他感觉很不好,感觉到活在现实世界是痛苦的,而对比之下呢,游戏这个虚拟的世界让他感觉很自由,很放松,很开心,在电脑游戏的世界里,他可以主宰一切吗?可以为所欲为吗?他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完全不需要担心任何人,来感受它,再有。
这个世界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没有烦恼,没有唠叨,没有任何的压力。跟现实的世界比起来,简直就是天堂,所以孩子就更愿意呆在这个游戏里面。正是因为玩游戏的时候很轻松很开心,自由自在,可以自由飞翔,无拘无束,很幸福。一回到现实世界就非常的痛苦,现实的世界里面全都是让他感觉不好的事情。老师要催作业呢,家长要督促他要做作业了,然后家长看到他表现不好又批评他了。种种这些,没有一样的,不让她伤心,所以每一次的,一进一出,也就是说,从游戏出来,回到这个现实世界。
这种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就会让他进一步的确信,活在现实世界里是痛苦的,我在这个游戏的世界里面简直就是天堂,所以他就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你在天堂,花更多的时间活在这个现实的世界。来看另外一个,如果他平时就活在一个很开心,放松的家庭氛围,玩游戏,他也会有所节制的,他不会一直沉迷下去,因为玩游戏的感觉,跟他平时所处的感觉基调没有太多的偏差。
如果孩子平时就是处在一种非常放松很开心的一种常态,所以游戏虽然好玩,但是那种对比反差没有那么强烈,所以他对游戏的需求也不会那么强烈,就像我们喝水,我们喝的那杯水就会觉得很平淡,但如果我们处在一种极度的口渴的状态呢,比如说我们出了很多的汗,一直都没有补充水分,那么一杯水,他给我们的感觉就非常的好,感觉到非常的甘甜,沁人心扉,这就是对比反差。一个吃饱了的人,即便你给他最好吃的东西,他的感觉也不会强烈的,一个人大部分时间都停留在饥渴的状态,生活的第一需要。
一个孩子如果大部分时间都活在压抑,消极和不自由的状态里边呢,逃避痛苦,或者自由的需求,就变得异常的强烈,这样子的孩子,他们沉迷电脑游戏的可能性就很大。他们也就很容易对某一项让他们感觉好的事情上瘾,相反的,如果孩子平时活在一个家庭氛围很轻松,其实关系很融洽的一种环境里面呢。能够体验到爱,感受到自由和喜悦,这样的孩子他就不会那么容易,对某些行为产生病态性的上瘾。平时他的感觉就已经足够好吗?本身已经满足了,就不需要额外的填充。
这种情况下,玩游戏,他也不容易上瘾,因为游戏给他的感觉不太强烈,玩游戏的感觉比较好,但是对比反差不强烈,他也不会感觉到多大的冲击,同样的一种感觉,你尝试久了之后呢,它就会变得平淡,也就是说,他玩游戏,玩几次,他就觉得好像不是太好玩了。那种好玩的感觉,没有刚开始玩的时候那么好了,所以他也就不会对电脑游戏,产生依赖的感觉。
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理论呢,人们的需求从低到高大致有5个层次,第1个是生理的需求,第2个是安全的需求,第3个是情感和归属感的追求,第4个是尊重的需求,第5个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如果第1个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了,第2个层次去追求,第2个层次满足后,就会向更高的层次去追求。
所以如果孩子在家里感受很少有家庭温暖的氛围,同时又常常的受到父母的唠叨,批评甚至强制,那么孩子就一直处在缺乏安全感,情感和归属感也缺乏。没有得到满足。
缺乏就是他很少得到父母的关爱,让他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整个的家庭氛围不好,很少温暖,感觉不好,所以孩子对家庭的归属感也很缺乏,觉得家里只是一个能够给他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的地方,想要离开,但是却又无法离开的环境,如果还。
能收到父母的唠叨批评和限制,那么它就是得不到尊重的,因为得不到尊重就想要逃避或者是反抗。
那相反的,如果孩子在家庭中体验到父母的关爱,在家庭环境中常常能够体验到幸福和温馨,那么安全情感和归属感,以至于尊重方面都得到了满足,这样的情况底下就会把注意力焦点更高的层次,也就是第5个城市,自我实现的城市,他想的事情是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如何为他人为社会去贡献自己的价值。并且通过为他人提供价值的同时,来实现自我价值。
人性就是这样子,自己都感觉无法满足,就很少会去想到别人自己的需求,满足了之后,我们就会去想如何上升到人生意义这个方面。
所以作为父母,如果你一直都让孩子停留在对情感和自由的饥渴的状态,它只会持续的聚焦在如何填满对情感和自由的缺口,而不会向更高的层次去追求。
也就是说,在现实的世界里边,他都已经活得不耐烦,那么它就必然会尽可能的去花多一些的时间,来满足他这种的需求,外界的世界能够提供的话,他就一直想要往外逃,如果现实的世界无法得到满足,他就会像虚拟的世界去索取,比如说电脑游戏。
所以,关键就是,孩子的感觉基调是什么样子的,如果孩子的感觉基调是丰盛的,也就是说在大部分的时间里边还是在家庭的氛围里边,感觉都是不错的。
他在几个基础的需求层次是得到满足的,他就不会对游戏这样子的上瘾。
所以游戏对孩子而言,只是一个有他很好,而不是没它不行的东西。
心理平衡了,就不会对游戏有太强烈的渴求,即便他也会玩游戏,但他也会有节制,那些一玩起来游戏就无法自拔的人,多半是因为在现实的世界里边,不幸福,所以为了逃避而主动的让自己沉迷在游戏当中。
所以刚才也讲过了,在人身上同样的感觉,如果你体验久了之后,你的感觉就会慢慢的变得麻木,就好像有些人对速度非常的有感觉,然后你给他一个跑车让他跑,他一开始肯定是很兴奋的,很着迷的,但他每天都可以做到,想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飙车,想要多久就要多久,他飙了一段时间之后呢,他基本上对这种感觉已经非常熟悉了,熟悉了就慢慢的陷于平淡,这个时候他就会向其他方面的需求去上网,不会一直停留在目前的这个现状。
相反的,必须在现实世界活得不耐烦,他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让他感觉好的这个虚拟的世界,但是呢,父母却老是千方百计的去剥夺他这份的自由,那么他就会更加的反感,然后就叛逆,跟父母对抗。
所以,孩子沉迷电脑游戏,问题的根源并不是那个万恶的电脑游戏。
因为这是孩子在现实的世界里边,感受到的是压抑痛苦,或者是不自由,他才会有强烈的逃避的渴望,才会想要躲进游戏世界里面去,去寻求那些渴望已久的快乐与自由,所以家长学会如何给孩子更多的爱,让他在现实的世界里面感觉很好,而且就不会一味的逃离现实,并且认为游戏才是唯一的快乐,这个是游戏的关键第1步。
沉迷游戏的孩子是孩子缺乏爱的一种表选,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以爱为线,自由为绳,让孩子象风筝一样自由飞翔,有活动半径有自律有自由。女儿负责成长,我负责用爱心去浇灌。
感赏自己今天完成作业批改。
感赏自己的建议受到了专家的好评。
感赏自己的课件分享得到了老师们的好评。
感赏自己完成了今天该完成的事情。
感赏同事说,很幸运认识我,从我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感赏锦明老师和王老师的及时回复我的问题。
感赏东燕伙伴表扬我的进步。
感赏学生今天在公开课上表现良好。
感赏女儿心平气和和我说话。
感赏自己在教学观念的改变上进了一步。
感赏同事承担了公开课,给了我成长的机会。
感赏学生自觉完成作业。
感赏女儿开始对学习上心。
感赏女儿洗了内衣。
感赏女儿开始重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