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梁先生对于论语的总结,醍醐灌顶,惊为天人,始觉孔子之伟大。孔子以乐观真挚的入世态度,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畏精神,奉行仁爱、快乐、看自己、看当下、讷言敏行、远鬼神、非功利、讲道德、重礼乐、温良恭俭、洁身自律、顺应自然的生活之道。孔子所谓学问就是他的生活,他一生用力之所在,不在旁处,只在他生活上 。这就是孔子对于人生的态度。
一、仁
仁者人也,仁是原来人有的心,柔嫩、真挚、笃厚,听从本心,听从良知,人之为人,而非禽兽也。子曰:
“仁者不忧。”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君子而不仁者有之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克己复礼为仁”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二、乐
保持自在、快乐的生活态度。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天天如也。”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乐,仁者寿。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蔬 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三、讷言敏行
少说多做,重在实干。子曰: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敏于事而慎于言。”
四、看自己
看自己,不外求。子曰: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五、看当下:
心在当下、心在当前。子曰:
“君子思不出其位。”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六、反宗教:
宗教提及的都是久远缥缈的目标,有违看当下的态度。子曰:
“未知生,焉知死”,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子不语怪力乱神”
七、非功利:
事事都以功利计较,人生少了生趣和意味。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放于利而行,多怨”。
八、非刑罚:
刑罚界定的是社会底线、制约恶劣行径;道德提倡的是人格目标。社会治理应提倡目标,而不是强调底线。保持人格、尊崇礼让、不计较、尚情谊乃是中国人之风。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九、礼乐:
尊重人情礼仪,提高艺术修养,体现生命之中的优美文雅。子曰: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 也宁戚。‛”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 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动”
十、孝弟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珍惜最眼前、最亲近的人。子曰: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有和气者,必有婉容,有婉容者必有愉色。”
十一、不迁怒,不贰过
不迁怒别人,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子曰: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
十二、毋意必固我:
不臆断、不绝对、不固执、不自以为是。子曰: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十三、天命:
知天命,在一知字,不怠于行,而后方能听天命。子曰:
“五十而知天命。”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