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提亚斯爱德华森《谎言之家》:“我心想,谎言是什么,真相可以分为许多种;同理,谎言也必定可以被区分为许多种。比方说:假如需要说出善意的谎言,我从来不会犹豫。我宁可选择一个让人心里舒服的谎言,也不要伤人的真相。这始终是我的观点。
感触极深呀,想到前阵子和朋友老王聊天,他对我说,这些年来一直教育儿子要诚实,到现在儿子10岁了,不会说谎话、诚实到让他很无奈,比如他私下吐槽老师的话,儿子会将原话转达给老师。我听后哭笑不得,这不是拿自己的尖矛,刺到了自己的盾上了嘛。
心理学对说谎有一个定义:在明知真相的情况下,故意对事实进行隐瞒、歪曲或凭空编造虚假信息以误导他人的行为。人其实天生就会说谎,这是基因教会我们的,是我们的天性,也是一种自我防御保护机制,我们不需要回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假如一个人说:“我这辈子从来没说过谎”,那这本身就是最大的谎言。
心理学家罗伯特·费尔德曼做过一个实验,人们在日常交谈时,他带上隐蔽的摄像机录下现场情景。统计结果令人吃惊:每人每天至少撒3个谎。说谎的内容多与情感和感觉有关,包括情绪、观点、对他人或事物的评价等,而且,人们倾向于假装正面的、积极的感觉。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很多时候说谎是一种出于自我防御、自我保护的无意识行为,它反映出人们对周围环境的一种焦虑、不安全感,是一种为了减少人际冲突而出现的退缩表现。而且,有时候说谎,与一个人早年成长的自卑感有关。童年时受到不恰当的教育,体罚、期望过高、冷漠、粗暴等,安全感缺失,感到说真话会处于危险之中,于是就会产生说谎这种防御机制,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说谎,更有可能是一种同理心的展现,很多时候善意的说谎仅仅只是说话的策略,也有的谎言是因为迫不得已。
那我们家长对孩子撒谎的态度究竟应该如何?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有一个原则: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这话说起来简单,实践起来也非常困难哪!而我的建议是,完全接受,不批评、不指责、不拆穿,提防恶意的谎言,创造讲真话的氛围和环境。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纯粹的真理,每种语言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只要不破坏关系上的真诚,不影响彼此间的情感联接,那说谎在某种程度上是允许的。所以我非常推崇一句话:“相比真实的话,真心的话更有价值。真心与否只有自己知道,但也请放心,是否真心别人感受得到。即使当下感受不到,日久也会见人心。”
最后,我想聊聊一句俗语:“一个谎言需要无数个谎言来圆”。家长经常用这句话教育孩子,让他们不要说谎话,我认为是有失偏颇的。对于说谎本身而言,我认为,不需执着,关注问题核心,保持真诚,才是个人需要一直恪守和遵从的底层逻辑。
人是复杂的,不仅角色复杂,即便同一角色在不同情形下,也是不同的,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复杂的人性,才让我们的人生变得这么丰富多彩,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