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香帅挑选货币基金知识摘要:
中国市场上有5万多亿的资金都在货币基金上,一共300多种产品,利率水平也参差不齐,从3%到7%的都有,差别那么大,到底应该挑选哪一种?哪种更安全、收益率更高呢?
挑选的原则其实不复杂,你只要从投资者结构和基金规模来择优即可。
一、挑选货币基金的两大原则:
1. 安全性与流动性原则 —— 挑选散户比例高的货币基金。
要判断一个基金是不是散户型,你就只要看它的持有人结构就可以了,这个数据每个基金都会提供。我们进行了计算,发现如果一个货基的散户比率达到70%以上,那么它的流动性风险就非常低了。即使利率变动,这种基金的净值也不会出现很大的波动,即使这个条件稍微放松一点,放到60%,也没有什么问题。
所以,这是货基挑选的安全性流动性原则——挑选散户比例超过60%的基金。
2. 收益率原则——挑选规模适中的货币基金
中等规模的货基收益率最高,比如说那些规模在50亿以下的,它的收益率一般会在3.5%以下;规模在100亿以上的收益率大概能够达到4.2%到4.3%。但是到了1000亿以上,它的收益率就又下来了,徘徊在4%左右。我们的研究发现货基的收益率和它的货基规模,呈现出一个倒U型的关系。
从2017年的市场情况来看,基金规模大概在100亿到400亿的货币基金,收益率是最高的。所以货基挑选的第二原则,是挑选100亿到400亿这样的中等规模的货币基金。
流动性、收益率是我们挑选货基最重要的原则了。在此基础上,当然我们可以再加上一些筛选条件,历史业绩比较好的基金、手续费也比较低的基金,这些数据在网上都是公开的。你买货基的时候,可以在选购基金的第三方平台上,比如天天基金网、好买基金网、同花顺这些基金的平台上看到。
香帅首先先把机构型的货基,比如说机构持有量大于40%的一些基金筛选出篮子了,然后又把小于100亿和大于400亿的基金也筛选出篮子,剩下的基金里我再按照前面六个月的历史业绩排名,最后挑选出那些手续费、各种杂费最低的,大概就剩下了10来支可供选择的基金。你会发现根据这些原则,其实你在每个季度选出来的基金都是略有不同的,而且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调整,假如你对安全性的要求特别高,那么你就不妨牺牲一点点收益率,挑选像余额宝这种盘子大、稳妥、散户比率超过70%的基金。如果你很年轻,对收益率的要求更高,而对流动性的需求不是很高,那么你就可以把流动性指标放松一点。总之在这么几个原则下,你一定可以挑选到安全可靠,而且收益率也不错的货币基金。
二、货币基金申购赎回的三个小窍门:
第一点,很多人在买基金的时候,没有注意到一个赎回的规定,一般来说货币基金是T+1赎回。也就是你今天买了这个基金,明天就可以赎回。但是也经常会有T+2、T+3的基金,那么就意味着你要两三天之后才能够赎回,这样就会对流动性造成一定的损失。所以,如果你是对流动性要求特别高的人,你就可以避开这些T+2或者T+3的基金。
第二点,基金的申购也是讲一点时间上的效应,因为基金交易是按工作日来计算的,一般情况下你不应该在周五买入,因为周六、周日不允许你赎回,所以即使是T+1的基金,最后也相当于变成T+3赎回了。这就叫周五不买入,周四不赎回。
第三点,货币基金的投资方向应该是一个短期的货币工具。这一周第二天的课程里面我跟你讲过,市场上资金的紧张与否是货基收益率的关键,资金越紧收益率就越高。而一般来说月末、季末、年中和年底的时候,市场上资金相对比较紧,所以你会发现在这些时间点上申购基金,它的收益率是相对比较高的。
最后我还想多啰嗦一句,金融市场是有风险的,投资需要谨慎,这句话永远是没有错的。
课程中间涉及到了一些具体的基金,是为了说明刚才我们讲述的那些原则应该怎么使用,并不代表我对具体基金品种的推荐。而且你会发现在不同的时间段上,你运用这些原则筛选出来的基金其实是非常不一样的,这也是这门课的一个目的,希望授人以渔,让你真正地掌握这些金融之术,更好地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投资决策。
3
鲁米的诗:
日落有时看起来肖似日出。
你能辨识出真爱的真面目吗?
你在哭,你说你焚烧了你自己。
但你可曾想过,谁不是烟雾缭绕?
人的形状是一个幽灵
由干扰和痛苦组成。
有时是纯净的光,有时是残忍,
极力地大大张开,
这个紧紧掩含在它内部的意象。
和爱人们为伴
4
放过自己,放飞自己。
有时候,努力抗争,就好像重病的人跟救自己的大夫拼命搏斗,然后把自己累死了,把大夫气哭了。或者像自己在坠崖的时候,狠狠咬了一口别人抓住自己的手。
5
两个人过日子,不求吃香的喝辣的,不求买好的穿贵的, 但求不吵不闹,和和睦睦,有说有笑。 人不怕受累,就怕心流泪, 人不怕疲惫,就怕心憔悴。 人这一生弹指刹那, 有个温馨的家, 就要好好珍惜! 男人有笑,福一人。 女人有笑,福一家。 家和万事兴……送给所有的夫妻。能够一起慢慢变老……
6
在花甲之年陈道明畅谈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不做无为之事,又何以遣有涯之生?
其实,人生最重要的东西,都没有什么用,亲情、爱情、兄弟、读书、音乐、清风、明月......
但在我们人生灰暗时刻,给我们力量与坚持的,往往也是他们。
做一些无用之事,越无用,越幸福,做一个节制之人,越节制,越幸福。
7
当你毫无保留的信任一个人,最终只会有这两种结果,不是生命中的那个人,就是生命中的一堂课。
8
【文学小知识】20190216神道设教到底是不是愚民术?
众所周知“子不语怪力乱神”,但“不语”是个奇怪的态度,孔子对这套东西到底是不屑还是默许呢,又为什么不肯明明白白说出来呢?又为什么不肯明明白白说出来呢?
这就是留给后人思考的问题,小提示是,孔子的态度里隐藏着深刻的治国之道。事实上,孔子对乌龟这种“怪力乱神”是有过评论的。话说当时的人们挑选占卜用的乌龟,在乌龟当中优中选优,当然越是体形大的、容貌端庄的就越会被人重视。《论语》有这样一段记载:“臧文仲居蔡,山节藻税,何如其知也?”主人公藏文仲是孔子的祖国鲁国的一位元老大臣,生活年代比孔子略早,给后人留下了智者的口碑。臧文仲居蔡并不是说臧文仲住在一个叫蔡的地方,这里的“蔡”是一种大乌龟。
“居蔡”就是给大乌龟盖房子住。这种大乌龟的住宅标准非同寻常,是“山节藻税”,有雕刻成山形的斗拱,有彩绘的梁柱,一言以蔽之,就是极尽奢华之能事。所以,孔子最后说:“谁说臧文仲聪明呢?”也就是说,给大乌龟盖豪宅,在孔子看来纯属做傻事。
《左传》也提到过孔子对臧文仲的评价,说臧文仲有“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不知者三”的第一项是所谓“作虚器”,应该指的就是给大乌龟盖豪宅的事。孔子是“敬鬼神而远之”的,是一个从不愿意摆明立场的无神论者。所以,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墨家批评儒家虚伪,骂他们明明不信鬼神偏偏还要敬拜鬼神。
儒家有一个概念叫作“神道设教”,也就是说,敬拜鬼神是为了更方便地治理老百姓。这个概念的原始出处其实就在《易经》“十翼”之一的《彖传》里,原话是“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这话原本很可能并没有愚民政策的意思,只是说英明的统治者效法天地自然之理来治理百姓。但是,“神道设教”这个概念很快就变成明明白白的愚民术了,只不过这种愚民术完全出于善意,还确实事半功倍、行之有效。
这就要说到儒家一句常被误解的话——“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我在这里就不细讲了,以后有机会再说,现在只讲一个大概:这是说对统治阶层只适宜用礼来约束,但这套东西在老百姓身上行不通。
换句话说,你不能要求一个贩夫走卒有骑士精神、士大夫的荣誉感,也不能要求他们明事理。他们没受过教育,知识精英的大道理跟他们是讲不通的。所以知识精英统治平民百姓,一定要揣着明白装糊涂,用神神鬼鬼那套骗他们安心做良民。以他们的认知能力,也只有这个办法最管用。就像大人管教小孩子,用圣诞老人的故事让他们知道人间有爱,用小红帽的故事让他们警惕外面的危险,难道这是愚弄小孩子吗?没有人会这么想
《系辞》有一段“子曰”,古代经学家一般都认为这是孔子的话,这段话的内容是“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
这是给当时所谓“小人”一一也就是平民百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做出的一个总结,翻译过来就是,老百姓做不仁的事不会觉得羞耻,也不怕去做不义的事,无利不早起,只有刑罚才能使他们有所戒惧
知识精英对底层百姓很容易产生这种高高在上的心态,比如轴心时代的其他大牌哲学家,柏拉图要建设一个理想国,立国之本竟然是一个弥天大谎,骗大家相信一种金、银、铜、铁世代相传的遗传决定论
赫拉克利特毫不掩饰地把一些人比作畜生,说“每种畜生都是被鞭子赶到牧场去的”,还说“驴子宁要草料而不要黄金”
反正这些“畜生”浑浑噩噩、鼠目寸光,所以必须由知识精英替他们去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
所以,后来儒家对地方官有个概念叫“父母官”,其中除了“爱民如子”的含义之外,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地方官治理百姓就要像父母调教小孩子一样,很多时候是不能讲道理的,而是或哄或骗,或打或骂,这才是真正为孩子好;如果跟孩子讲道理,摆出平等的姿态,不但会事倍功半,往往还会坏事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可以如此这般地解读孔子对藏文仲的不满:神道设教而已,那是骗老百姓的,你身为政府高官,自己怎么就信以为真了呢?!
当然,孔子虽然觉得藏文仲的“山节藻税”是“作虚器”,但在藏文仲本人看来,这件事非但一点不虚,简直实得不能再实
任何人如果有一件可以预测吉凶祸福的宝贝,肯定怎么珍藏都不为过。在做重大决策之前,把大乌龟杀掉,剥掉龟甲,请世袭的职业占卜官把龟甲烧出裂纹,根据裂纹的形状做出准确的预测,这样人生才不会有任何闪失
占卜的结果就记在龟甲的边缘,从外缘向内写,这就是甲骨文。也有用牛的肩胛骨的,显然牛骨在“灵性”上比不上龟甲,只能算是龟甲的廉价替代品。大乌龟是非常珍稀的动物,所以藏文仲才要“山节藻税”。牛也是当时的宝贵资源,轻易杀不得。那么,在植物中找一种替代品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动物当中最长寿的是乌龟,植物当中最长寿的就是传说中的蓍草。推想起来,商周年间应该真有一种草本植物,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大约像千年人参、人形何首乌之类的吧。
后来越传越神,才有了《史记·龟策列传》里的那些怎么看都难以置信的记载。即便《龟策列传》对蓍草的描述在植物学意义上千错万错,但它很好地保存了当时的人们在观念上的真实性。
换句话说,著草事实上是什么样的,并不重要;它在人们的观念中是什么样的,才是至关重要的。“工具重于算法”,这个“正统观念”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被人丢弃,但也绵延千年,直到清代仍然有人信守。
在雍正朝那个著名的曾静案里,曾静准备策反岳钟琪,为了这件大事,他特地到周文王的墓上找来蓍草算了一卦。
当然,所谓文王之墓,天知道埋的是谁,墓上的蓍草也不可能是什么正牌货,但至少说明曾静还是认真读过书的。他算得的一定是个吉卦,所以他才毅然走上谋反之路。
从他谋反失败,最后被凌迟处死的角度来看,这一卦显然不准,但如果从他被捕之后,在雍正皇帝苦口婆心的教育之下真心悔过自新的角度来看,正所谓“朝闻道死可矣”。
如果不是因为谋反,他这一辈子都不会有“闻道”的机会只不过以常人的眼光来看,他为“闻道”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了。
那么,话说回来,若是用于占卜,乌龟壳和蓍草到底哪个更灵验些呢?我们从古人的这套逻辑上已经可以很轻松地推演出来:用龟甲占卜最灵,蓍草很可能是龟甲的廉价替代品。而要确证这个结论,我们就必须追溯到商、周两代的历史文献了。
首先要分析一下《周易》的名称:“周”字,可以有两种解释。玄奥的和朴素的。往玄妙了说,“周”表示周遍、无所不包——比如唐代陆德明的《周易音义》,这算是官方的《易经》字典,就是这么解释的。但往朴素了说,“周”就是周族人《周易》也就是周族人的蓍草占卜指南。
儒家学说就是从周朝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发展过来的。孔子一辈子都念念不忘的“克已复礼”,要“复”的这个“礼”就是周朝初年的典章制度。孔子时代所谓的“礼崩乐坏”,崩坏的“礼乐”也是指周朝初年的典章制度。
我们知道周朝的建立是武王伐纣、灭掉商朝的结果。儒家说这是吊民伐罪,是正义对邪恶的胜利,其实以现代眼光来看,也可以说这是落后文明对先进文明的一场征服。在商王朝的统治时期,商王与其说是国王,不如说是部落联盟的首领。
当时,商族是实力最强、文明程度最高的部族,占据着中原沃土,而周族人只是边远地区的一个落后部族。无论从青铜器铭文、甲骨卜辞还是《尚书》里的周初文献上看,周族人称商朝为“大邑商”“大国”,自称“小邦周”“小国”。我们从传世的青铜器来看,商族的工艺水平和设计水平明显要高于周族。
可想而知,当时最先进的占卜技术和最灵验的占卜工具一定会向商王身边集中。所以,今天我们一提到商朝,总会很快联想到甲骨文。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有这样一个基本模式: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中下层的人总会在方方面面上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上层社会。这当然会闹出很多笑话和荒唐事来,但是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种模仿的天性正是人类作为群居动物的生存优势。
对于任何一种群居动物,一个群落其实就是一个社会,凡有社会就必有社会分层,分出精英层、中层和底层。无论是人还是任何一种群居动物,精英层通常都是“适者生存”的适者,他们(它们)身上的特质最能使他们(它们)在当下给定的环境中活得如鱼得水。
而群体里那些混得不太好的成员,最简单有效的改善生存处境的办法就是对那些混得风生水起的同伴有样学样,哪怕是矫枉过正、哪怕是东施效蝶,哪怕是邯郸学步,无论如何,这种生存策略绝对会在大概率上提高他们(它们)的生存可能。
而经济学规律也帮我们做出了一项预测:甲骨占卜既然有这样的稀缺性和身份意义,那么廉价替代品一定会应运而生。
这种基于人性的规律是万年不变的,就修今天当“男人看表,女人看包”成为社会上一种评价标准之后,各种价位和档次的所谓A货、高仿、山寨版总会迅速占据各个细分市场。
周族人的蓍草占卜法即便原先真的是一种纯原创、纯本土的占卜术,也注定会和甲骨占卜越来越像。
事实上,今天的考古证据可以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周族人在势力坐大之后,也像商王一样用甲骨占卜。这在文献里是早有记载的,而我们从文献证据里还可以推出这样两个结论
第一,即便改朝换代了,天下变成周族人的天下了,商朝的甲骨占卜术仍然是一切占卜术中最权威的,凡是与甲骨占卜的结论不符的,一定以甲骨占卜的结论为准
第二,当周朝人用《周易》占卜的时候,他们解读卦象的方式既不是朱熹式的,也不是京房式的,而是与商朝人对甲骨卜辞的解释完完全全如出一辙—一这是当年我读《左传》和《国语》的时候感到最吃惊的一点《周易》既然是源于周人的占卜术
9
两只狼来到草原,一只狼很失落,因为他看不见肉,这是视力;另一只狼很兴奋,因为他知道有草就会有羊,这是视野。
视野能超越现状,使人能看到人生目标。 每个人都有眼睛,但不是都有眼光,每个人都有脑袋,但不一定都有智慧。
人生,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
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结果也是天壤之别!
眼睛只能看到当下,眼光才能看到未来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