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花了24小时看完了《一个人的朝圣》,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去细细品读的书,没有多少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人物的激烈交锋,但是每个人物都是那么真实,像是身边的李小姐、张先生、王太太。
弗尼吉亚•伍尔芙曾说过:“亲爱的伦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了解它的本质,永远地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这段话如果作为这本小说的题辞,太合适不过了。
主角哈罗德是个65岁的退休工人,一辈子过得平淡甚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有些糟糕,少年时期母亲离家,父亲不断地酗酒和带不同的女人回家。
结婚之后本以为能过上明亮的生活,但是结果却是唯一的儿子因抑郁症去世,和妻子做了20多年的有名无实的夫妻,哈罗德从未想过20多年前的朋友奎妮的一封信,改变了他和他的人生。
奎妮远从贝里克郡寄来的是一封道别信,奎妮说自己得了癌症,并且癌细胞已经扩散,信上除了信封上的字有些歪斜很不协调,信件字迹工整清晰,仿佛是十多年前的那个做事一丝不苟的娇小黑发女人就站在面前。
哈罗德很震惊,他想起和奎妮一起在酿酒厂做同事的那些快乐日子,他决定立刻给奎尼回信。
可是,翻遍了整个语言储存区却找不到合适的词句表达他当时的情绪,回忆、思念、对奎妮的同情、或是又不敢表达出来的同情,最终他只是写了这样一段话“亲爱的奎妮:谢谢你的来信。听到这个消息我真的很抱歉。祝好,哈罗德(弗莱)。”
事情的转机就发生在去寄信的路上,一路经过了几个邮筒,哈罗德却一直希望把信投进下一个邮筒,直至走得越来越远,遇到了那个让他鼓起勇气做出人生最重要的决定的加油站女孩。
“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
女孩的这段话让哈罗德鼓起勇气走出了第一步。他坚信他走到贝里克,奎妮就会好起来。
没有手机、地图,甚至没有足够的钱,就这样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哈罗德上路了,这里的路有两条路:一条是徒步路程,一条是内心之路。
路途中,有壮阔优美的风景、不断出场经过又离开的人物、陌生人的故事,交织着深藏内心的回忆,一点点思想起。
父母,妻子莫林,儿子戴维,还有好友奎妮这些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就像也在跟着他行走,和他一起看星空月移,听夜蝉低鸣,尝野菜清泉,哈罗德在行走过程中和自己的童年和解,重拾对妻子的爱情和亲情,释怀了儿子的离去带来的创伤。
历经600多英里、87天的步旅中发生了一件哈罗德意料之外的事情,一张照片、一个离奇的故事让哈罗德被追随者追捧成了英雄、名人。
很多人开始加入他的队伍,像儿子戴维的维尔夫,一条没有名字喜欢玩扔石子游戏的狗,凯特、里奇…越来越多的人。
他们有的为了疗愈自己,有的为了证明自己,有的为了出名,有的为了出卖离奇故事赚取利益,唯独没有真正为了奎妮而行走的人。
哈罗德和他们在一起觉得自己离奎妮越来越远,离自己越来越远,但是哈罗德却做不到弃他们而不顾,他的责任感,让他觉得放不下和他有任何关系的人。
多番挣扎,哈罗德终于又走上一个人的路,但在最后的那一段路,哈罗德却退却了,缘由他碰到一个医生,医生看了奎妮写给他的信,指明了一个癌症晚期病人不可能还能写出那么工整的的信,信封上的笔迹说明了奎妮已经毫无力气,那才是她的真迹。
支撑的信念轰然倒塌,他无法再走下去,他想回家。
从开始怀疑、责怪到接受和支持,妻子莫林在哈罗德最后的旅程就像是他的助推器,在哈罗德就要放弃的时候,鼓励和支持哈罗德走向奎妮,走向旅程的终点。
最终哈罗德在疗养院见到了奎妮,肿瘤让她变得面目全非,奄奄一息。“你好,奎妮。”这是跋涉了600多英里,看到躺在床上一动也不能动的奎妮,哈罗德能说出的唯一的话语。
最终奎妮认出了哈罗德,她没有了舌头不能说话,她的眼神充满了满足和宁静,她走了,很安详平静地离开了。
参加完葬礼,哈罗德敞开心扉和莫林相拥,他们找回了自己,再次回味相识的那个并不好笑的笑话,他们开心地不停地笑下去…
还记得几年前看过陈坤写的《突然就走到了西藏》,和这本书有很多相似。
这样的书读起来会看到生命中的那些细微的本质,就像一张网,轻轻地收紧,抓住我的内心,让我觉得急促但并非是那种窒息的感觉,相反是紧实和充盈的厚重感。
一场真正地行走,会让人回归本心,找到来自内心根源的力量,疗愈自己,走向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