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立冬了。
时节更替,节气轮回,这是中国独有的节日文化。
这不,五彩斑斓的秋景还未赏够,冬姑娘已伴着萧索的北风悄然而至。她,挥一挥衣袖,踩着厚厚的落叶,翩翩起舞……
《说文》里解释:“冬,四时尽也。”
“冬”, 最初表示的意思是“终结”,是“终”字的原型,是结束、终结的意思。它的甲骨文就像垂下的一条绳子,两端还打了个结。后来等人们分清四季以后,用它来代表冬季的“冬”。在一边加了个绞丝旁,造出一个新字——“终”,来表示结束。
冬是一年四季的终结。古人根据四季的特征,总结出了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古时,立冬节气和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是个重要的节日,人们往往要举行收获祭祀和丰年宴会来进行祝贺。
从周代开始,在立冬日,天子会亲自率大臣们到北郊“迎冬”,并设坛举行祭祀仪式。回来后,还要奖赏和安抚为国家出过力的军烈属家庭以及抚恤孤寡老人。
到了汉代,汉文帝在立冬日要赏赐文武百官锦制的小袄。魏文帝时期,要求官员们无论贵贱,在此时都要戴一种老百姓戴的大帽子,专门起名叫做温帽,表示冬天要来了,必须注意御寒。
自古立冬多诗情。这样一个秋冬转换的节气,自然也少不了诗情画意。
元朝的陆文圭的《立冬》诗说:“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立冬时,南方的天气一般还不太冷,黄花红叶仍在风中摇摆,再加上秋高气爽,很有十月小阳春的感觉。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美好一绽香。奇峰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装棉。”
这是宋代诗人仇远《立冬即事二首》里的诗句。诗人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立冬时梅花绽放、细雨霏霏的景象。最后两句,更是感叹时光飞逝,不知不觉间已倏然立冬,可自己的布衣还没有装进御寒的棉花呢。
宋代诗人余安行在《游龙舟中遇立冬》中欣然写道:“挂帆朝发龙游浦,天寒正下潇潇雨。共道人间今日冬,连樯处处欢相语。我今与汝共孤舟,寂寞舟中任水流。人生自适乃为乐,莫把闲肠生寸愁。”
人生自适乃为乐,莫把闲肠生寸愁。在诗人眼里,人生就应该以“自适”为乐,不要在“闲肠”里生出一丁点儿的愁苦。所以,每个人都应当欢声笑语迎立冬,让寂寞烦恼顺水流。
立冬了, 不必感叹岁月的流逝及冬日的萧瑟苍茫,与家人围坐一起,盛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感受暖暖的亲情,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劳作。
也可在文人墨客诗情画意的吟咏中,看一看秋去冬至的风景转换,品一品人在旅途的即时心境,在心灵深处寻得一份温暖,去安享即将到来的整个冬天,感受光阴画卷中别样的冬韵。
(图片来自网络)
朗读者:往事敏儿 河北省唐山市人,简书一分子。喜欢旅游,喜欢静静地看书,喜欢诵读,喜欢用笔抒发自己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