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键词是 后浪 :
20年五四青年节前夕,短视频《后浪》以不可阻挡之势成为舆论焦点。
视频中,演员何冰激情演讲,以“后浪”称呼新一代青年人,表达了对他们的认可与赞美,引起各界热议,“后浪”红极一时。“后浪”,本意指晚辈,大致是指90后、00后。
后来于部分网络论坛,也延伸为代指相对于中国几亿普通青年而言生活品质比较优越,拥有大家所羡慕的诸多自由选择选权利的富有家庭中的青年群体。
后浪不仅代表着新一代90后、00后的年轻人的责任与担当,也同样寄托着老一辈人对于现代青年的期许。
本期分别从新闻传播、政治、教育、行政学、哲学等多个领域,遴选代表性选题若干篇。让大家通过大家、名家的选题,对“后浪”这一选题方向有明确的了解,供自己开展学术研究作参考。
|1|【社会学】
从《后浪》视频的编码
——解码看当前中国的代际撕裂
摘要:2020年五四青年节前夕,B站联合央视新闻等几大主流媒体发布了一段三分多钟的"献给新一代"的《后浪》演讲视频。这段视频引发了全社会范围的讨论,虽有赞誉,更多的是不认同。《后浪》的失败表面上是两代人之间的代际话语撕裂难以弥合,内隐的却是意识形态话语与青年话语关系的转变。代际撕裂背后是文化的撕裂和价值取向的撕裂,这些撕裂导致了认同之难。
[1]杨宇静.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J].从《后浪》视频的编码—解码看当前中国的代际撕裂,上海文化. 2021,(08):90-98
|2|【教育学】
青年大学生参与网络争议的态度、归因与表现特征
——基于《后浪》争议的新媒体时代探究
摘要:《后浪》视频引发的争议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出三种态度:不认同与批判、支持与认同、中立与迷茫。从青年大学生本体的角度来看,基于意见气候感知的自我判断与观点选择、视频蕴含元素的自我解读及焦虑释放、过去经历的带入感与语言不严谨的误读是引发争议的主要原因。理性意见表达与认知性焦虑的结合、过去经历的带入和个体感受的统一、自我价值实现与自我认同需求的结合是青年大学生参与网络争议性事件的表现特征。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将有助于加强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玄铮.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团委[J].青年大学生参与网络争议的态度、归因与表现特征——基于《后浪》争议的新媒体时代探究,中国青年研究. 2020,(12):71-76
|3|【新闻传播学】
从《后浪》出圈看视频网站的品牌传播策略
摘要:B站借着2020年五四青年节的契机,推出视频演讲短片《后浪》,该视频上线后持续引发刷屏热潮。视频热潮背后,体现出B站成功的品牌传播策略,彰显出B站拥抱世界的品牌理念。本文通过分析B站《后浪》视频的出圈,以厘清其对B站品牌传播的影响,并为我国视频网站的品牌传播策略提供一些参考。
[3]常东东.河南大学民生学院[J].从《后浪》出圈看视频网站的品牌传播策略,传媒. 2021,(13):76-78
|4|【文学】
后浪隐喻的出场逻辑、表现样态及其价值建构
摘要:"后浪"特指下一代、青年一代,代表着积极向上、推陈出新的力量。后浪隐喻是互联网平台借助生活化经验、连贯性文化实现营销并传播其文化价值的网络文化现象,其围绕青年群体不断形塑出有助于其商业营销的文化样态,预示着负载商业价值诉求的网络文化向主流话语转型的探索。技术赋能下媒介融合场域的生成与生活样态变迁中文化消费需求的提升成为后浪隐喻的出场语境。在叙事方式上,后浪隐喻是符号价值的表意实践,形成了可视化传播的视觉文化转向;在目标指向上,后浪隐喻消融了文化分化、年龄代沟与趣缘差异,建立了弥合网络社群差异的文化样式。尽管后浪隐喻通过符号建构实现了与主流话语的融合探索,但其娱乐化、消费化、工具化的场域转向却引发了与主流文化的价值牴牾。因此,消解这种以商业运转逻辑为中轴驱动的网络文化现象,发挥主流文化的价值引领,探索建构与主流文化协同包容发展之路径,以实现对后浪隐喻的价值建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4]王寅申、朱忆天.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J].后浪隐喻的出场逻辑、表现样态及其价值建构.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37(04) :153-160
|5| 【政治】
“前浪”与“后浪”如何良好互动
摘要:"后浪"在成长中总是不可避免地被"前浪"贴上各种标签。这种贴标签现象,本质上是一种代际关系中的负面表现,体现的是一种不平等的代际关系。要改变这种状况,既需要"前浪"以发展的眼光包容理解信任"后浪",也需要"后浪"学会与"前浪"良性互动,同时还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5]成黎明.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J].“前浪”与“后浪”如何良好互动,人民论坛. 2020,(27):102-105
|6|【语言学】
文明史与青年潜能
——《后浪》《青春》话语策略对勘
摘要:2020年的《后浪》视频具有典型的文化症候意义。对勘《后浪》与20世纪早期由思想家提出的"青春"话语,可以发现当代青年文化在文明观和历史观层面的不足之处。作为中国近现代青年话语的代表,李大钊的《青春》具有鲜明的"时势"意识,试图回应民国初年的政治乱象,激发未来政治想象,为青年的政治"创造"提供本体论奠基。《青春》的话语策略体现为对古典时序观和文明史观的有机继承和修辞重构,使之承担起对现代进步文明史观的形而上学说明,同时为现代的创造性实践提供道德层面的"时中"规范性。相比之下,当代以"享受文明"为旨趣的《后浪》,在呈现一种盲目乐观的同时并未激发起青年基于文明秩序的政治理性潜能。对文明发展方向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对所置身的历史时势的全面且清醒的认识与反思,才是百年青春话语留给我们的重要财富。
[6]冯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J].文明史与青年潜能——《后浪》《青春》话语策略对勘,探索与争鸣. 2021,(04):167-176+180
|7|【哲学】
面对“后浪”文化,如何“降维启蒙”
摘要:<正>《上海文化》:去年五四青年节期间,"B站"(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发布了一个引起很大反响的视频,叫作《后浪》。原本像"前浪""后浪"这些词所指涉的代际划分是一种很自然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在我们这个时代,以"后浪"为称呼的青年文化会成为一个舆论都去参与、讨论和关注的问题?这跟以往讨论前后两代人的代际问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7]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J].面对“后浪”文化,如何“降维启蒙”,上海文化. 2021,(10):14-25+72
|8|【行政学】
“后浪”舆情分析及其对网络治理工作启示
摘要:《后浪》视频一经发布即成网络"爆款",主流媒体推送叠加"燃"元素引爆舆论场,自此"后浪"也成为网络热词被高频重复提及。通过对"后浪"舆情事件的发生、发酵与反转等演进过程分析,反思舆论场撕裂的原因与应对方法,给今后此类事件的网络内容管理工作带来启示。
[8]胡逢源.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J].“后浪”舆情分析及其对网络治理工作启示,人民论坛. 2020,(31):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