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涅阳三水
语文课,范读课文,这学期来,一直没有好好做。
期中考试结束后,要求孩子们大声读,我也开始了在课堂上范读课文。
之前的语文课上,我也读课文,但是没有完整地读过整篇课文。读的,往往是一个自然段,给孩子们做过示范而已。
《慈母情深》是梁晓声的作品,在1984年获得过全国中篇小说奖。
这篇文章一直是没有出声读过一次的,虽然教了两年。
原来,一段一段读过来,也没有多大情感的冲击。
可是这一次,完整地读课文的时候,却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甚至要在课堂上情绪失控。
。。
教室里的桌子分为左右两部分,中间的过道比较宽,我就拿着课本,在这个中间宽宽的过道上,一边走一边读。
从前边的讲台边,到后墙边;再从后墙边到前边的讲台边。
一个来回,又一个来回,我的声音在教室里回旋。
偶尔,我会把视线离开课本,投向左右两边的孩子们身上,遇到有抬起眼睛看我的,视线就交汇了一下。
他们安静听读的神情令我愉悦,他们听读的状态,比平时的听课要好很多。
文章一千多字,我的语速很慢很慢,所以时间也用得比较长。
随着情节的深入,我的注意力慢慢地从孩子们身上进入了课本里。
。。
读着梁晓声的母亲,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我的母亲也是踩缝纫机的,在她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为一家老小缝纫衣服了。
尤其是我上中学的那段日子,她也像梁晓声的母亲一样,没日没夜地坐在缝纫机边,为的就是,用她自己的劳作换取一些家用。
梁晓声第一次去的母亲劳作的工厂,隆隆隆的厂房里,对话需要很大的声音,我就把文本当中,人物的对话声音,抬高了八度。
孩子们被这样的声音吓了一跳,纷纷抬起头来看我。有的孩子发出了嘻嘻的笑声,有的孩子皱着眉头。
课文,难道不是这样读的吗?
我没有理会,继续读了下去。
。。
课文到了高潮部分,母亲没有听邻座女人的劝,执意掏出了在口袋中装了很多日子的票子,给梁晓声让他买书。
我又想到了我的母亲。
因为我对文学的喜爱,母亲没有更多的票子来为我买书,但是她遇到有字的东西,都会带回来。
不管是报纸,杂志还是画册,只要是有纸有字的东西,不管她在哪里,都会装在口袋里,拿回来给我,满足我读的欲望。
记得有一次,母亲让我买盐,给了我一元钱。
那时候,一袋盐八角钱,还剩下两毛钱,我用它买了几张稿纸回来。
以为母亲要因为这几张稿纸打我一顿,可是没有,她告诉我,——你要让我看到,你用着稿纸在做什么?
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才养成了写作的习惯。
。。
当文中的梁晓声鼻子一酸的时候,我的喉头哽咽起来了。
我迟钝了好大一会儿,才把情绪按捺了下去。
那一瞬间,看到孩子们一个一个抬头看我,他们眼中的惊诧,写充满了不解和懵懂。
当我把课文读完的时候,教室里异常安静。
在他们有限的生命当中,是没有经历过这一刹那的,他们不能够理解,一篇文章,能够把人的情绪,勾动得如此强烈!
孩子们静静地看着我,期待着我的下一部动作。
。。
这个时候的我,没有办法讲课,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情绪处在一个怎样的档口。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又把这个单元的另外两篇课文读了一遍,最后,才让孩子们自己来读课文。
这节课,我情绪失控了,一篇文章把自己读得胸腔里难受至极。
我发现,在接下来孩子们的朗读当中,态度明显的不一样了。
不知道他们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我知道的是,他们因为我的朗读受到了影响。
我深深地体会到,大声读是有好处的,对于没有读过长篇儿童文学的孩子们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