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常常被这样的话激励——“你可以平凡,但绝不对不可以平庸”,“你能将我打败,但绝对不能把我打倒”!
那时的自己总相信“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相信努力的力量,觉得未来可期。
但人到中年,才知道,原来“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一份灵感往往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
终有一天,你会慢慢接受人生的这2个平庸,虽心有不甘却能获平静!
第一,接受自己的平庸
为什么能接受平凡却不能接受平庸呢?
先来看看平庸与平凡的解释:
“平庸是指普通、寻常而不突出,碌碌无为。该词语在《随园诗话》和《倪母朱太夫人七十序》等文献均有记载。平庸也指平凡的人做着寻常的事,一生碌碌无为,寻常且不突出,总是依附如风,无法鹤立鸡群,做到万众瞩目。
平凡通常为形容词;代表品质不高傲,不崇高;简单的能力和普通的价值等意思。”
浅薄如我,确实没有看出两者有多大的区别,暗暗怀疑那句“你可以平凡,但却不可以平庸”只不过是为了写金句而写的金句罢了。
无论是平凡还是平庸,其实都是我们普罗大众生活的常态。尤其是当我们结束了求学生涯,步入职场之后。回首学生时代总有很多遗憾和不甘,但看看未来,却总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时不妨承认自己的平庸,这份承认并不是让自己裹足不前、自暴自弃,而是给自己一份全新的开始,对自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更能消解自己内心的痛苦。
然后,才可以让平庸的自己脚踏实地地过好每一天,拥有一个充实的、平静的、安稳的人生。
对于天才的定义,最喜欢的还是王蒙先生注解,他说:
“天才即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具有正常智商的人,如能集中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全力做好一两件事,而且长期坚持不懈,一般都能做出不俗的成绩,都能表现出相当的才能来。
其实人与人的先天差别很可能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大,人的能力其实是一个常数,大区别、大变数在于你把时间、精力集中到了什么地方,看你的精神走了哪一‘经’。
集中毕生精力打桥牌、下围棋、养蛐蛐、养蝎子、做泥人、捏面人儿、雕虫雕龙,都能创作成绩,成为大师。可惜多少人把自己的宝贵光阴、宝贵青春、宝贵精力用在无聊无益、无意义、无格调的事情上了!”
你看,当承认自己的平庸之后,再集中精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而不是去渴望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或许天才的成果就会不期而至。
第二,接受孩子的平庸
如果说接受自己的平庸尚且能够做到,但接受自己孩子的平庸,那就太痛苦了。
电视剧《芈月传》中,芈月和芈姝两姐妹本来情深似海,最终却反目成仇,为什么?演员刘涛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芈姝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芈月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聪明那么多!”
是啊,我比你差,勉强还能接受。但我的孩子还比你的孩子差,我就无法忍受了!
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文章,父母都是名校的高材生,却不得不慢慢承认自己的孩子是学渣的事实,这样的父母无比痛苦,在与孩子的“较量”中,亲子关系无比紧张。
接受孩子的平庸,并不是说放任孩子不管,让他“自生自灭”,而是让我们在处理亲子关系的时候能平静下来,有一份平常心。
有一部励志电影——《垫底辣妹》,女孩不学无术,还吸烟,总是被老师骂做“渣子”,高二那年被迫休学。那时她的知识储备仅仅是小学四年级的水平,她对于自己的人生是一种自暴自弃、无所谓的态度。
但是她的妈妈从没有放弃过、嫌弃过、要求过她,她不认为自己的女儿是天才,更不认为自己的女儿是渣子。她为女儿报了一对一的辅导班,遇到了好老师。她想尽办法凑到学费,仅仅是因为女儿自从上了辅导班之后,变得很快乐了。
在女孩经过一年努力,学习成绩仍然没有起色的时候,妈妈对她说:“放弃也没关系的,你已经这么努力了。”女孩问妈妈:“你为什么要说这么温柔的话。”
妈妈说:“当你小时候,我一个人带着你,你总是哭,总是生病,我没有办法睡觉。直到有次我崩溃了,朝着你大吼,叫你不要再折磨我了。然后,我就跟着你一起哭,而你突然就笑了。从那时,我就想,只要我女儿开开心心的就好。”
每一名做了妈妈的人,都能理解这份心境!
但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越来越多的呢?
宝宝在肚子里的时候,只希望他健康就好,等他出生只希望他开心就好,等他长大各种要求就都来了,还要和别人家的孩子比一比!(可你怎么不与别人家的父母比一比呢?)
影片中,最终女孩考上了最好的大学。
很多人留言评论说这是一部鸡汤电影,不相信这样的事,但却被现实打脸,因为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剧中的女孩,确有其人啊!
据说人一生之中有两个叛逆期,分别是2岁和14岁的时候。尤其是那个14岁,很多亲子关系从此破裂。
不妨从接受孩子的平庸开始吧,不要给孩子那么大压力,不要想让孩子成为自己想让他成为的样子,让他在一个宽松、舒适的家庭环境中,慢慢长成一个开心、独立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