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上山的路下山,眼睛盯着脚下,时而停顿,看看这个海拔视角的风景,因为总有个念头像广告弹窗一样提醒我:爬山是目的,看风景也是。雨后的阳光从温暖,逐步到热烈,再到燥热,仿佛魔鬼起初温柔地抚摸,再缓缓加大力度,趁你不注意的时候一把把你锁死。
忽然,我想起来童年的那只猫。
它不算漂亮,黑黄的斑块随机分布,它长不胖,因为我也长不胖,也许跟我一样厌食,正如厌恶这个莫名其妙的世界一样。它警惕,轻易不会让人靠近,我想于它而言,除了确认自身是安全的外,周遭一切都是危险般存在。它的特立独行反而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发誓,我要赢得它的信任。于是,我会花很多个下午,坐在它旁边看着它,从烈日当头到余晖斜斜,从它对我不理不睬,到会对我发出喵喵叫,我仿佛读到它的疑惑,在猫生而言,这个人形个体散发的气息也让它着迷。我想,孤独可能是跨物种的一个情绪,至少它这么认为了。而这种类似自身的孤独感会让我们对同类有着致命的了解欲,进而被吸引,去了解,然后败得遍体鳞伤。最终,它从距离我十米,到九米,最后它居然在我腿旁躺下。我并没有立即去摸它,我想先仔细观察它。它的毛并不光彩,粗粗细细的毛发中,硬硬软软,一些还没来得及掉的和新发的毛共同生活在这略微贫瘠的皮囊上,争夺着有限的营养。我顺势也躺下,它起初被我的动作吓着了,立马警觉做出想逃离的准备,待了两秒,见我并没做出有伤害它的举动,也并未真正跑开。盯着我十秒后,它彻底放松了警惕,又在我旁边躺下,继而闭上眼睛,当然,每隔一会儿,它会睁开下,确保环境的安全。
就这样,夏天过完了,年纪大一点的小孩子去上学了,但我还太小,只能陪猫,顺便看看从表姐家拿来的《小学生月刊》。虽不认字,但不妨碍我看得入神。它对我也越来越放肆,开始把我的胳膊当枕头。我发现它特别喜欢我用手托着它的脑袋,开始它还会自己用力支撑自己的脑袋,渐渐地就把整个重量托付给我,闭上眼睛。这会我那小邪恶的想法就冒出来了:我瞬间撤离出手掌,它脑袋就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但它反应很快,总能在着地前用自身力量支撑起来。如此反复,每次我被逗得哈哈大笑,它也只是喵喵地叫几句,也许在责备,也许在撒娇。至此,我知道,它的猫生完了。纵然很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不妨碍我后来在这个坎上栽一跤。
下山其实是没有风景的,因为大部分心思在“下山”这个为了到另一个目的地而必经历的过程的行为之中。我想,倘若我们把爬山改为下山,会不会好一点。有下,必须得经历上,不必再为“距离山顶还有多远”这个而担忧、心急。“下”花费的时间也必不会超过“上”,在有预期的情况下,或者准确说,在我们对未来一小段事件有心理准备下,我们是可以更从容地面对的。上山的人络绎不绝,都一个个喘着粗气,他们盯着我,渴望的眼神此刻只有一个疑问:山顶还有多远。而我,从容不迫,微笑着,并不回答。有的人看到我微笑回应,眼神转为了绝望,有的又会以微笑回应我。我想啊,这两部分人,终究都会有一些达到顶峰。既然如此,“山顶多远”这个答案更无意义了。
我发现在快要接近山顶的那波人中,他们反而更有激情、更乐观。山高是固定的,过往的每一步都在朝一个有限且确定的数字逼近,而我们唯一要做的,只是一步步走,简单着、幸福着。
那会,我下定决心,我要把自己的人生也过得如此坚定且简单。
当晚,我在县城的街道游走。虽然中国的县城之间差异真不大,大体都围着一条河,盖起一些5、6层的旧旧的房子,招牌虽艺术性差点,但不妨碍它简明直白地告诉你这个是吃臭鳜鱼的饭店,那个是足底按摩的门店。不像北上广深,我总是需要花费一点思考去弄明白那个店的经营项目,又或者他们老板吃喝玩乐的钱都想赚到——吃饭、游泳、按摩、蒸桑拿、密室逃脱、射箭,项目繁杂,每一个让你浅尝辄止,或者是怕你入戏太深,挑出他随意布置的破绽。但差异总是会让我感受到的,也许来自老板那夹着口音的普通话、相貌的地域特征。当然,在我后来的人生际遇中,我推翻了这个结论。就像狒狒和人,虽说基因组相似度大于90%,但狒狒和人的差异还是太显著了。
共性在某些时候,都可以过滤掉。我们花费毕生精力,去探究那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