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上午9:41,返程的列车准时启动,窗外的风景略带爱恋地逝向远方,为期四天的成都研学圆满结束,回望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如同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和思想的冲击……
成都初印象
初次踏上成都的土地,就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最精心的雕刻和最钟情的偏爱。新新淡雅又不失繁花,作为省会城市,却有说不出的宁静闲适,不得不说成都具有久违的田园风!
田园的意思是田地和田圃,借指农村的意思。而城市却截然不同: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这可是水火不相容啊!如果田园与城市融合在一起,又会是怎么样呢?闭目畅想就感觉一定是美好的,奇妙的。但睁开双眸,这种绝妙的意境就在眼前……
于是我静心地用耳朵听,听到了鸟儿在嬉戏时清脆的鸣叫,人来人往都是那么亲近自然,微风轻轻吹过,传来“沙沙”的声音,这是树木在歌唱。“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我用心地看,看见了田园与城市的融景,小孩子在清澈的湖水中玩耍,大人们舒适地工作着,老人在田园中体验着另一番娱乐景象,每个人的脸上都绽开着美丽的花朵。
我静静地闻,闻到了这树的味道,如同淡淡的兰花香;闻到了成都那独特的乡味;闻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味道,如同露水一样浸湿了我的心灵,是那么的柔和,那么的美妙。
这一切让我感受到成都:美,恬,静,和。这些都源于自然:房子各种各样,有的像花,有的像草,有的像树。更可贵的是,每一座房子下,楼顶上,露天阳台上都有几排绿油油的小草,还有几朵小花、一个小池塘,犹如一个精致的小花园,又有如世外桃源。即使在繁华的市中心也时不时有繁盛的浓紫色的三角梅跳入眼帘,如紫色瀑布给你快节奏的生活以视觉调试,不觉诗意顿生!
对于成都,我们只是匆匆过客,但成都的一切,与我们,与自然相连,每一个人都像穿越在一片森林里,自由自在。清清的水,红红的花,绿绿的树,白白的云,蓝蓝的天,暖暖的情,天衣无缝地连在了一起。我想这也正是研修学习安排在此处的绝佳理由吧!
远离繁忙和喧嚣,全身心沉浸在这样舒心的环境中,平静的心绪与自己对话,进行深度思考才不枉对这天府之国的恩赐……
从领导到同志
为期五天的研修学习,几乎天天都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在第一排醒目的位置,坐着几位痴迷听讲的学员,他们总是最先到会场,细心聆听,认真记录,积极互动,还时不时被教授提名上台分享交流,他们是本次77名研修团队的领导——李局长、王股长、瞿主任、李主任、崔股长、魏主任等,与以往不同的是,同行的我们没有感觉到领导们的监督管理,而是享受到了贴心的服务和陪伴学习,如果有半日的同学是做个榜样,这为期四天的不离不弃则是“同学”最精准的诠释了,五天的课程很密集,也很紧张,几位领导无一人分神,更无一人早退,即使是教授开展的“小学生式”体验活动,领导们也全心投入,沉浸其中。小言之,是领导身体力行,对同志们是很好的引领,大言之,是领导先进教学理念的支撑,小举动蕴含大理念,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彰显教育管理艺术,就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这些教育理论源于领导们俯下身子虚心研修学习,研修的态度源于教育态度的转变和革新,从而才能实现县域教育教学顶层设计,这样更好地规划设计我县的教育教学工作。孙武有云:“上下同欲者胜。”有这样求真务实、谦逊进取的领导率先垂范,我们同志们怎能不感动?怎能不用心学习?手机、手写并用,认真记录怕疏漏,研讨交流争先,学习分享常态,反思总结提升……
从讲授到互助
教学改革搞了很多年,按理说应该成效卓著,但深入课堂,就会发现(农村学校),60%以上的老师还停留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前几天听一位年轻教师的课,看她激情洋溢地在讲台上忘情地讲授,又把目光转向一脸茫然或者干脆跑神的孩子,禁不住摇头叹息。当老师拼尽解数讲完一节课的内容,殊不知学生却收获无几。“全世界先进的教育已经换了赛道,我们却仍在旧跑道上拼命。”5月18日上午熊生贵教授的《构建自主练能课堂,强化提升能力素养》全面而有深度的阐述让我多日的困惑渐渐明朗起来。国家培养人的战略主题是,德育为先,能力为主,全面发展,看来重在“能力素养”的培养,也就是我们的教学方式必然要与之相匹配,但是现行的常态课堂根本无法行承担能力培养的重任,就算是对常态课进行小改良,恐怕也难以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就算是对现行常态课堂进行小改良,恐怕也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其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
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媒体是教的工具,教材是教的内容,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一句话,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着教师转的,很显然,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表现为学习成绩的高低。
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首先他们自己大都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获得知识,或者说是在传统的教育熏陶中成长的。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熟悉了自己所教授的知识,习惯了自己教学的方法,甚至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不用对课堂教学进行过多的设计,凭着一支粉笔就可以轻松地上完自己的课。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死板,教学手段单一,几十年来都是一块黑板、一本书、一只粉笔贯穿整个教学活动。
三、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首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而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致使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从而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思想。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甚至被迫学习,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预习——听讲——练习——复习,这种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法,让学生成为了书的奴隶,不仅缺少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也难以升华所学知识,个性得不到张扬。也就是教师通过串讲串问的方式,教给学生知识,让学生大致懂得而已,这个层面的懂是我们的教学应该达成的目标吗?顶多达到了“学”的层次,而没有“习得”!
如果说熊生贵老师是从理论的层面给大家做了详细而具体的阐述,那么5月19日上午卿平海老师则用一次难忘的体验让与会老师着实过了一把瘾!其貌不扬的卿老师却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流露出了一颗质朴而本真的心——我是为教育而生的。用跌宕而多彩的经历,讲述了一个教育人动人的教育故事。不禁让与会老师惊叹到:加减乘除算不尽,一个追梦人对教育的深厚情怀。我也在他和现场老师近半个小时的“掌”文化的互动中突然领悟出了互助式教学的神妙功效!因为我突然发现“互”的汉字结构就好比两个手握在一起,正如互在汉字里包含着双方的意思。在整个体验过程中,全场老师跟着卿老师鼓掌、搓手、交流、碰撞……手心里浸着汗,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在做动作,更重要的是身心投入。激情参与之后,又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实现了互助教学,将真正实现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互助课堂,但是如何实现这教学理想呢?还得深入了解一下互助式学习方式。
“互助式学习”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根本宗旨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其各方面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会学习。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增强,个性得到张扬。所以我们必须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有效的 “互助学习”课堂模式,目的在于创设一种通过学组成员共同合作才能达成个人目标的合作模式,即学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使学组成员共同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目前,“互助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该用怎样的策略和方法呢?
一、注重合作意识的培养,努力抓好互助团队建设传统教育
“独立思考、一问一答”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心中早已根深蒂固。这和当今倡导的“互助式学习”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效地开展互助学习,必须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合作规则,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组织,学会评价,并能够在互助学习中学会自由交往。科学组建合作小组,对于有效开展互助学习至关重要。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异质分组能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同时,小组的组合应该是灵合多样的,一段时间后,我们可以对小组成员进行轮换、重组,并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评优,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积极性。在分组过程中,教师除了考虑学生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相关因素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每组都要安排有较为活跃,善于关心鼓励他人的学生,使优、差生的搭配达到合理的最佳状态,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合理明确的分工是保证合作学习的基础。在互助学习中教师应该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可以让学生分别承担某一任务或承担某方面的信息搜集。同时,还应注意有分有合,以真正保证全体成员的积极参与。除了按任务分工外还可按角色分工,如让学生轮流担任记录者、分析者、检查者、解说者、答题者等。在分工中还要注意经常更换角色,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不同角色的工作和责任,并从中学会互相理解、体谅、支持,从而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归属感。
二、重视互助学习方法指导,教给学生必要技能,教师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具有独立学习的潜能。
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及积极性的能力,应当允许学生在先学过程中摸索,对于学生的互助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教学是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矛盾是讲练到位,突出主体的关键。要想使教学确有收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避免面面俱到的讲授,应该重点组织学生学习最主要的内容,将主要内容作为要领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进行讲授,教师应该通过解释重要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式,进一步扩展学习内容,教师应该辅之以切实可行的学习活动与评价手段,使学生有机会展示能够反应预期教学目标的学习水平。
三、切实摆正教师角色,有效提高效益 在学组互助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老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参与者,要参与到学习之中,了解各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情况;教师是引导者,要引导学生攻克探究有困难的学习内容,注意搜集学生们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相关信息,为今后的总结升华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是组织者,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再结合学生的反馈进行有效指导、总结、提升,这是学组学习必须和关键所在。
四、合理引入竞争机制,做好激励评价
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是为了进一步指导与改进教学。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要把评价经常性的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与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学生多次自我反馈的机会,使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检查、自我评价成为一种习惯。
回到问题的本源, 从传统讲授式到互助式学习,理论上我们都懂,但具体到教学工作中,我们很多教师愿意选择看似很劳累的传统的讲授式,而舍弃抽身事外的互助学习式,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很清楚哪个更省时省力,传统讲授式看似教师讲得很费劲,但实际上操作起来很便捷:既定的模式,现成的资料,我们只要照本宣科即可,可是互助式学习需要我们对教材深入解读,浅出设计,尤其是主问题的设计既要面向全体又要照顾个体,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从而拎起整个教学活动,这就对我们的幕后工作增加了很多难度,但是我们需要培养的人必须具备社会发展和学生终身发展所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怎容我们有半点怠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真正的自我创新型人才,转变角色,改变教学方式——我们责无旁贷。
从研修到研究
我百度了一下两个词的区别:
研修:学习、钻研、磨炼、修为;动态过程与状态结果的组合。通过研究而达到道德、涵养、造诣素质方面的一种状态。
研究是主动寻求根本性原因与更高可靠性依据,从而为提高事业或功利的可靠性和稳健性而做的工作。
研究的对象为现象,任何事件都可以称为“现象”,包括研究本身。现象可以以多种方式聚类,例如按学科。研究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多种,其对象为现象这是不变的。
“研究”一词常被用来描述关于一个特殊主题的资讯收集。利用有计划与有系统的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的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是主动和系统方式的过程,是为了发现、解释或校正事实、事件、行为、理论,或把这样事实、法则或理论作出实际应用。 研究是应用科学的方法探求问题答案的一种过程,因为有计划和有系统的收集、分析与解释资料的方法,正是科学所强调的方法。
似乎没有从晦涩难懂的词条中领会本质区别,但感觉不在一个层面,一个是指现象,另一个直指问题的解决,即本原,回想十多年来自己始终保持一颗热爱研修之心却没有研究之态,实在惭愧……
总觉得研究非常高大尚,是专属于专家教授的,这几天的研修让我有一个慢慢明了专家就是在研究中慢慢炼成的,贺慧老师提出教师即研究者,问题即课题,也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突围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她从一线教师的困惑谈起,详细具体地介绍了从问题到课题的四大步骤:对问题的发现与识别,对问题的归因,形成改善问题的具体“动作”,落实到课例、案例等“动作”的细化。这样盯住问题的顶层设计和高站位分析,再进一步细化为行动落实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进而形成系统的,基于问题解决的课程体系,一步一步进入教学问题的第三境界:教师在坚实学养和大量的小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地透过表象从实质层面发现和提出教育的“大”问题,透过把握关键点的深入研究,突出重点地研究出大成果。
这样也许是几位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的必由之路,但透过现实的玻璃我也从自己身上发现了不少问题。
我不得不说有很多老师和我一样,珍惜每一次研修机会,专心听讲,做好笔记(我还总用红色字体标注重点内容),几天下来,不敢有半点怠慢,生怕漏掉了重要信息,手机拍照也出现空间警告,但一次又一次的研修又给自己带来哪些改变?密密麻麻的笔记又能翻阅几次?费神劳力拷贝到手的课件又何时浏览过?我对于专家的讲解颔首赞许,又对他们先进的理念实践几次?我总是在扣问,奔波劳累又从中得到了什么?
几天的研修,让我的确有烧脑的感觉,但抚平激动的心绪,我们为什么实现不了从研修到研究的完美蜕变?从研修到研究我们缺乏了什么?我想不用谈好深的理论,我们缺乏的是及时的反思和“动作”,这些研修就是理论和理念的引领,任何人的成功和成果都不可复制,所以我们应该立足我们的教学,去践行,去思索,换言之,我们可以朝着研究的近义词——钻研、探索进军,只要选准我们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理出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我想就离研究不远了!
做研究型教师——我们可以的!
从教师到教研员
几天的研修让我感到压力倍增,任职不到一年却充分体会到了教研员工作的不易,教研员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其专业性是这支队伍的安身立命之本。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我虽在调整角色和心态,以快速适应这份工作,但仍觉得有些应接不暇,贺慧老师,熊生贵老师,卿平海老师和李雪梅老师,四位大家的教学经历惊人地相思——都做过教研员。虽说真正的专家在一线,但他们有沉入课堂的体验,更有高站位的思考,才能让课堂闪耀智慧之光。所以我应该倍加珍惜这次角色的转变,还可以将课堂教学与教研工作完美对接,我还是深入了解下教研员职责,给自己准确定位吧!
有专家指出,教研员应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思想,而不仅仅是熟悉教学技巧和方法。因此,面对老同事的羡慕:“你还怪美呢!也不用担心成绩和排名,不用有太大压力……”我只是淡淡一笑,她哪里能体会到做教研员的苦衷,因为在不到一年的工作中,或下乡听课调研,或组织大型活动,从教师的言行举止就能感受到大家对教研员的尊重,但这种尊重源于在老师们眼中你是本学科的专业人士,那专业人士的特点就在于自己的专业性。失去专业的话语权,也就失去了职业的尊严。所以我今后要实现角色的转变,努力做到有别于一线教师的“四重角色”:
第一,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教研员要重视研究教育的对象、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教研员专业标准要求“掌握不同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特点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方法”,“研究教材编写意图。研究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业的评价方式”。教研员要从教育本质层面,对学科教育进行理性探索,从更大范围研究教育现象,探索学科教育规律,把握学科教育的方法,如要“理解学科的育人价值和功能”,“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教研员要读懂国家教育政策,悟透政策的背景与内涵,保证学科教育体现国家要求。
第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者。
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是教研员的学术生活轨迹。教研员应该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现状,诊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应该从实践中发现蕴含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典型,提炼成教师可学可用的现场样本。重庆教研员专业标准要求“以多种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与判断,正确评价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尊重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智慧,总结和提炼教师的教学经验,推进课程改革与创新”,“把握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和趋势,学习和借鉴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
第三,教育教学成果的推广者。
教研员必须善于设计推广新鲜经验和先进典型的方案,必须能够设计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推动教育科研成果向实践转化,由个别实验向规模运用转化。教研员要“指导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合理制定教学研究计划,设计与主持丰富多彩的教学研究活动”等。
第四,教育教学团队的缔造者。
教研员的使命是以思想和学术引领,把区域内所有学科教师凝聚成一个专业共同体,带动区域内学科教师共同成长。专业标准要求教研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实事求是、积极向上的思想作风和民主、批判的科学态度”,“公正、公平对待每一位教师,做教师的良师益友”,“加强与教师和校长的沟通,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这些要求既有人格方面的示范,更强调教研员学术上的引领。
(此四角色是重庆市教研员专业标准,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走向专业化道路!)
深入思考过自己的角色,还真出了一身冷汗,但面对现实还得勇敢担当,立足本学科教育教学,不断充实自己,解读教材高站位,指导教师低姿态,深入课堂勤思考,专业引领善研究……突然感觉这次成都之行为自己今后的工作不仅仅是指明可方向,更多的是沉甸甸的干货啊……
记得徐志摩说:“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我想这也是一路行走的我,在成都停留最真的内心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