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周,里约奥运会就要开幕了,
然而体育强国俄罗斯却开心不起来。
因为国际奥委会在7月24日作出最终决定:
俄罗斯田径队由于兴奋剂丑闻,
67人全部无缘这次奥运会。
这次让战斗民族栽跟头的不是别人,
而是自己内部的“叛徒”。
2008年北京奥运会那年,
26岁的维塔利·斯捷潘诺夫,
从美国留学回来,
进入俄罗斯反兴奋剂机构(RUSADA)工作。
职场新人总是热情高涨,
但很快他就发现,
自己的工作有些不对劲。
当年的俄罗斯青少年田径锦标赛上,
维塔利负责女子400米比赛的赛后药检。
然而,第二名的女孩却没按规定出现,
倒是教练直接找到他,要求不取样,
愣头青维塔利直接拒绝了,
却迎来了来自俄罗斯田径协会,
和自己单位高层们的双重施压。
田径协会副主席甚至想贿赂他来隐瞒此事,
最后自然是不了了之。
类似的事情越来越多,
维塔利尽管疑惑越来越大,
却也摸不出头绪。
直到他遇到了一个姑娘:
23岁的尤利娅·斯捷潘诺娃。
尤利娅主攻女子800米,
在俄罗斯国家田径队的成绩并不很突出,
但她却给了维塔利一个重磅消息:
几乎所有的俄罗斯国内田径运动员,
都在服用兴奋剂。
尤利娅也用兴奋剂,
因为她没有选择:
想要完成上级要求的奖牌任务,
就不得不依靠兴奋剂,
否则很快就会出局。
而且教练和组织还信誓旦旦地保证,
用兴奋剂很安全,不会被发现。
维塔利意识到,
这显然是俄罗斯田径界的系统性行为。
从教练、医生、官员,
到兴奋剂检测实验室,
所有的相关环节都互相包庇,
而他们自己,
也是这个体系中的一员。
维塔利和尤莉娅之后相爱并结婚了,
但兴奋剂让两个人的事业和生活变了味。
尤利娅一边注射EPO提高成绩,
一边说服丈夫接受现实。
维塔利也渐渐妥协,
甚至主动帮妻子获取违禁药物。
在兴奋剂的帮助下,
尤利娅的成绩不断提高。
还在2011年欧洲室内田径锦标赛上获得女子800米银牌。
但即使自己已经成了共犯,
维塔利还是没办法像其他人一样心安理得。
2010年起,他竟然大义灭亲,
开始向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写信,
举报自己的国家,
并且在2011年离开了RUSADA。
然而几年下来,
所有的举报信都石沉大海。
尤利娅使用兴奋剂的行为在2013年东窗事发,
她遭到国际田联禁赛两年。
组织承诺的“保护”没有了,
尤利娅被抛弃出局。
认清现实的她开始有意识地搜集证据,
在她的偷拍视频里,
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800米冠军萨维诺娃说,
我确实(服用了兴奋剂),
我们还有其他选择吗?
这就是我们的体系,
在俄罗斯,
只有用药才有效果。
最终,夫妻俩把自己搜集的证据,
用邮件发给了德国独立调查记者哈乔·沙普(Hajo Seppelt)。
这个常年关注兴奋剂问题的记者,
没让他们失望。
他亲赴俄罗斯走访调查,拍成纪录片:
《兴奋剂的秘密:俄罗斯如何制造出它的冠军们》。
并于2014年12月3日,
在德国电视频道ARD播放。
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国际田联、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和国际奥委会,
也纷纷后知后觉地开始惩罚俄罗斯。
这对夫妻,就这样在本届奥运会开始前,
改写了奥运会奖牌榜。
但即使举报有功,
尤利娅也因为自己使用兴奋剂的前科,
被里约奥运会拒之门外。
他们一家也在巨大的压力下有国不能回,
先是去了德国,现在滞留在美国。
维塔利和尤利娅夫妇的行为一直饱受争议。
有人怀疑他们的动机,
猜测背后的势力;
也有人嘲笑他们偷鸡不成蚀把米。
而大部分俄罗斯人,
则早已把他们当作了民族“叛徒”。
媒体报道总喜欢博人眼球,
但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
在事实被揭露之前,
国际田联也好,
世界反兴奋剂机构也好,
都默不作声,
似乎默认了兴奋剂的司空见惯。
而维塔利夫妇,
不过是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的确,兴奋剂这事儿,
俄罗斯不是第一家,
也不会是最后一家,
追溯历史的话,
我们自己也脱不了干系。
而兴奋剂对人体危害之大,
也无需再赘述。
每个行业,为了某些利益,
都会形成所谓的内幕、潜规则。
还记得三鹿奶粉被曝光之前,
三聚氰胺也是我国制奶业,
人尽皆知的潜规则。
大家可能会对它默不作声,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对的,
它可能草菅人命,
它可能破坏公正。
维塔利夫妇曾在采访里说,
他们其实非常害怕,
躲在国外都不敢告诉父母自己的具体地址。
但他们还是这样做了,
因为如果自己的儿子以后还热爱体育,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现在的抗争,
能给他的将来一个公平的竞赛环境。”
2016年8月12日,
里约奥运会的田径赛场上,
将发出第一声枪响。
不知道那时候,
赛场上的田径运动员们,
是否会想起维塔利夫妇的付出?
而无法参赛的俄罗斯田径运动员们,
又会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