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山苍苍,闽水泱泱。6月7日,文章《闽山闽水物华新(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福建篇)》在《人民日报》刊发,擘画了“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宏伟蓝图,激发起全省人民奋进的强大力量。作为八闽儿女,应要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将书中精神化为干事创业的百倍干劲,强化担当,接续奋斗,主动作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
“吹”响机制优化这声号。习近平总书记到闽考察时,希望福建“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且其在2000年就以极大的胆识和魄力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数字福建”,开启了福建的数字化转型。无论是聚焦政务服务“闽政通”移动App的推行,还是产业扶持“一网通办”的开通,亦或“免申即享、触发即奖”的新模式的建立,都在很大程度上优化惠民、惠企政策落地机制,解决群众“办证多、办事难”“多头路、重复跑”等问题,切实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如今,“数字福建”已深度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大大推动了福建发展。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数字福建”建设为抓手,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感知”社会的发展变化需求,促使行政决策更加科学化,公共服务更加精准化,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化。
“拉”好产业振兴这根弦。发展产业不仅是百姓增收、实现脱贫的现实基础,而且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稳定脱贫和持续增收的长效措施。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从“国民美食”沙县小吃,到“茶不到星村不香”武夷岩茶,再到“一菇独秀”罗源秀珍菇,都是福建在乡村振兴与共富道路上的绝美实践。当下,立足福建“3820”战略工程,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地方禀赋”,利用好依山傍海的“福建优势;突出抓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基础,发展智慧产业,精细产业,绿色产业,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同时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多产化、农村景区化、农民多业化、资源产品化等,走具有福建特色乡村振兴新路径。
“弹”奏绿色发展这首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同志到三明调研时就曾指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事实上,“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北有南平市以“绿盈乡村”建设为抓手,借鉴“生态银行”机制、融入“武夷山水”品牌、结合“水美经济”模式,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南有漳州东山县坚持生态优先,筑起沿海“绿色长城”,探索“生态+渔业+工业+旅游”发展路子,持续扩大绿色惠民效应。作为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落实生态省建设战略,继续坚持以生态为基础,打好绿色品牌,构建生态产业、生态旅游等“生态+”模式,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擦亮“清新福建”名片。
“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广大党员干部要铆足“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气和“舍我其谁、勇挑重担”的魄力,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前行,用心、用力、用情勾勒新福建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