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今年年初我们便开始深受疫情影响。焦虑,恐惧,恐慌,阴霾似乎遍布我们周围,乌云一直没有消散。恰逢我有时间,便拿出齐先生的《巨流河》。《巨流河》在2009年创作,2010年出版了简体版著作,那是齐先生已经是80多岁了。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一个80多高龄的她写出这样的创世之作?
《巨流河》描述的是儿时局势动荡不安,随着父亲四处漂泊,从东北的“巨流河” ,她儿时故乡辽宁的母亲河“辽河”到晚年定居的台湾哑口海,这其中不乏有她英挺大志的父亲齐世英,在牧草哭泣的母亲,有那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子弟……整本书围绕着前半生和后半生,前半生讲述了跟随父亲齐世英奔跑了半个中国的土地之后,从重庆到沙坪坝,从九一八,南京大屠杀,西安事变,父亲一生大起大落,齐邦媛却学到了父亲的“温和”,奠立了她一生积极向上的性格。这著作虽是平静和缓,却正是痛定思痛后的豁然和尊严,即便生处痛苦时刻,从当初的波澜壮阔到现在的波澜不惊,需要多大的包容之心,其中的国仇家恨个中滋味,我们又怎能体会呢?这便是《巨流河》的耀眼之处。齐邦媛的后半生是在台湾度过的,作为两岸的遗民,她希望能为台湾的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有心重新修订中学国文教科书,,却引来争议,成为众矢之的。最后,还是靠自己克服重重关卡,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在她那个年代作为一个女性要完成少时的学业已是不易,更何况是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个中的艰难险阻,种种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这样的环境中,依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她明白教育之重要,知识之重要,依然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正如王德威对她的评价“成功不必在我,历史成败的定义如何能够局限在某一时地的定点”,这样的胸怀,这样的情操,如何不使我着迷。
《巨流河》不仅是齐先生的人生之作,更是一部历史之作。这本书以齐世英,张大飞为主线,描述着他们的英雄事迹,在这本书中抒写的不仅是齐邦媛对他们之间的回忆,更是在历史长河上的文人,对有志之士,对报效祖国的英魂充满崇高的敬意。正是南开中学的张伯苓校长,朱光潜老师等名师的教导之下才有了如此热爱教育,热爱祖国,热爱知识的齐邦媛。在那如此动乱的年代,漂泊无依,尚且明白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当时齐邦媛老师该是多么的悲愤才能写下这部著作,就是不愿意将这些事湮没。波澜壮阔的巨流河啊,鹅銮鼻下的哑口海,一切归于永恒的平静。正如书中所言,“智慧,人要从一切虚空之中觉悟,方是智慧。”
阅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未在动乱年代生活的我们早已忘记战争的残酷,人类的脆弱,大自然的力量。而在这场疫情中我也渐渐明白,“凡是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而我们要做的生命之河,川流不息,依然坚强,依然奋进,依然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