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曾经说过:不喜欢杀人的人能够统一天下。(见《孟子·梁惠王上》)他似乎说错了,秦国是出名的“虎狼之国”,它全靠武力,又加上法家残忍的意识形态,胜利地征服了一切敌国。但他又说对了,因为秦朝只存在了大约十五年。始皇帝死后不久,发生了反抗暴秦统治的运动,帝国崩溃了,取而代之的是汉朝。汉朝继承秦朝政治统一的思想,继续秦朝未竟的事业,建立了一个政治与社会的新秩序。
而董仲舒(约公元前 179—约前 104),就是按照这样的意图进行理论化的大理论家。他是广川(今河北省南部)人。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了儒家的正统而创建基本制度,他也起了重要作用:著名的考试制度,就是从他的时代开始形成的。在这个制度下,进入仕途的各级政府官员就不靠出身高贵,不靠财富,而靠通过一系列定期考试。这些考试由政府主持,在全国同时举行,对于社会的所有成员都敞开大门,只有极少数人除外。所以后人都应该感谢他!这个制度是董仲舒第一个发起的,更有意义的是他主张以儒家经典作为这些考试的基础。
据说董仲舒专精学业,曾经“三年不窥园”,结果写出了巨著《春秋繁露》。又说他“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就是说,新学生只从老学生受业,不一定亲自见到他。(见《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采用了阴阳家的思想,认为天与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从这个前提出发,他把主要来源于阴阳家的形上学的根据,与主要是儒家的政治、社会哲学结合起来。他的哲学中既看到阴阳学说,又看到五行学说。董仲舒说宇宙由十种成分组成:天、地、阴、阳,五行的木、火、土、金、水,最后是人(见《春秋繁露·天地阴阳》。他的阴阳观念很具体。他说:“天地之间,有阴阳之气,常渐人者,若水常渐鱼也。所以异于水者,可见与不可见耳。” 董仲舒所定的五行顺序是:第一是木、第二是火、第三是土、第四是金、第五是水(《五行之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之义》),这是“比相生”。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五行相胜》),这是“间相胜”。
董仲舒和阴阳家一样,以木、火、金、水各主管四季的一季,四方的一方。木主管东方和春季,火主管南方和夏季,金主管西方和秋季,水主管北方和冬季。土主管中央并且扶助木、火、金、水。四时变换用阴阳运行来解释(《五行之义》)。
阴阳的盛衰遵循固定的轨道,轨道是经过四方的圆圈。阴初盛的时候,它就去扶助东方的木,形成了春。阳全盛的时候,它就去南方扶助火,形成了夏。但是根据物极必反的宇宙规律,如《老子》和《易传》所讲的,它当然盛极必衰。阳盛极而衰的时候,阴就同时开始盛了。阴初盛的时候,它到东方[插图]扶助金,形成了秋。阴极盛的时候,它到北方扶助水,形成了冬。阴盛极而衰,阳同时开始盛,于是又有新的循环。所以四季变化来自阴阳的盛衰,四季循环实际是阴阳循环。
照董仲舒的说法,这是表明“天之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阴阳位》)。也是表明“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阴阳义》)。因此,无论在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见《为人者天》)。既然如此,人就高于宇宙其他一切的物。人何以成之?董仲舒说通过礼、乐,就是说,通过文明和文化。假使真的没有文明和文化,宇宙就好像是个未成品,宇宙本身也会感到不完全的痛苦。所以他说,天、地、人“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想想,当今社会的孩子,哪里会有文化和文明,只有游戏和吃欲,极度的可悲,父母难当,老师难做啊!
董仲舒谈到争论已久的老问题人性,即人的质,是善是恶的问题。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说,他说:“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米与善,人之继天而成于外也。非在天所为之内也。天所为,有所至于止。止之内谓之天,止之外谓之王教。王教在性外,而性不得不遂。”(《实性》)董仲舒因此强调人为和教化的作用,只有教化才能成人。这与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是多么的一致,可见董仲舒的目光之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