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7日
《水经注》卷四:“河(黄河)之右侧,崤水注之。水出河南盘崤山,西北流,水上有梁,俗谓之鸭桥也。据专家考证,“鸭桥”即今硖石,崤水即今流经硖石的硖石河。
从《水经注》来看,这是一条重要的河流,然而在很多地图上已找不到这条河。根据地形走向看,山梁处的十里庙村正是通向硖石水系的最高点,这里也是南北水域的分水岭,山梁南边溪水注入洛河。北边的溪水,沿沟而下,过四道沟村,向北偏西流去,并逐渐深切山谷,到硖石后折向东北。此水可能就是《水经注》所说的崤水正源。在硖石街,又汇集从西边流来的溪水。西边溪水,当地人称上河,来自硖石西南的石门沟附近,按《水经注》可能就是石崤水。据硖石老年人讲,硖石河不论正源还是上河,水都很大。现在只能看到细小流水,还不时断流。
硖石水穿过硖石后便进入峡谷,峡谷口东侧就是传说中的文王避雨台。避雨台为一长50余米、高约8米的石坎,原有柏树、庙宇、八卦琉璃井、石刻碑碣等,1965年前后被毁。310国道从半山腰穿过,在这里已经看不出当时的情景。但是,崤山道路历史上一向难行,司机们在连霍高速通车前要过硖石还提心吊胆。可以想象,3000多年前,东西交通会是什么样子。
在王家寨附近,峡谷几乎呈90度向西折去,然后折向东北方向,从310国道大桥下斜插过去。王家寨这个地方,很多人都不陌生。去洛阳时,路过这里,站在310国道大桥上,向北远远望去,河水两岸,山石陡立,东西顶部各有怪石,犹如两龙相遇,一比高低,气势雄伟,好不壮观。如今或许出于安全,两岸顶部怪石已不复存在。西边沿着河岸顶部修了道路,使北山️的群众出山不用再绕进峡谷,来回既方便又安全。
穿过大桥进入河道后,峡谷在山间穿梭,左右宽不到20米,两岸绝壁陡立,高有六七十米,有的可能近百米。站在山顶看峡谷,难免心生怯意,两腿发软。峡谷内除个别地方因从高山接纳溪流略显缺口外,绝壁连绵不断,曲折回旋。走在里面,抬头仰视,壁上石块仿佛悬在头顶,时刻都有落下的危险,走到窄处,只有一线蓝天,如果不逢正午,很难见到太阳。听当地人讲,这里山重水复,道路不通,人们只能在峡谷中沿水而行。由于道路湿滑,经常有人掉进河里,十分危险。如今河道基本干涸,只有个别地方有少许积水。地面平坦,有车通行。
行至小贾山村下,沿村一面,坡度较缓,可以沿小道攀岩上岸。沿谷底北行数米,峡谷突然变窄,左右间不到10米,两壁陡立,顶部向内倾斜,此段长约20米,犹如一道石门。水至此处,难以出去,河流湍激,冲击石壁,坚硬的石块被磨得光滑浑圆。行人走至此处,无法通过。只好在两边凿出通道。
在这里,我们看到东西两壁,离谷底3米高左右地方各有一条小道。东壁上的小道有1米来高,行人只好弯下腰曲身行进,一不小心就会失足落水。西边石壁由于石块较大,不好开凿,只好趁着石壁洼痕间隙,略有扩充,形成石中小道。南北两端都得曲身钻入,尤其是南端只能爬行,身子紧贴石面,才能钻进道中。如此道路,山洪来时,恐怕没人敢从这里经过。
再往前走就能看到二郎洞。二郎洞是硖石八景之一,因为处在硖石北边,被称谓“二郎坐北崖”。据资料显示,这是一石灰岩溶洞。《陕县志》载:“崤陵洞(二郎洞)一名中天洞”,并称洞有古碑,洞内有深潭,潭边有铁灯、天书等。又说“洞通石壕镇(硖石),长约25里”。据介绍,该洞古碑、深潭,以及铁灯、天书均不见,洞内也被红土淤起,无法探明深度。我们到来此处,看到有两处洞穴,以为是二郎洞,进去一看,均为正常窑洞,三四米深,借石崖建成,年久失修,顶部多处塌陷。
后从小路攀登上崖,累得两腿发酸,汗流满面,也没有找到二郎洞。不得已,手按岩石、颤颤巍巍走下来,仍未发现任何痕迹。下来后,坐在对面石壁下的石头上一边休息一边懊恼,不经意抬起头来——“啊,那不就是二郎洞吗?”二郎洞端居绝壁之上。洞口似正常房门大小,因处在石壁洼处,行人贴近石壁不容易发现洞口。洞口离地面二三十米高,没有道路,我们又不会攀岩,远远望了一会儿,也只好做罢。
我们又往前走有两三公里,峡谷忽深忽浅,忽宽忽窄,最后折而向东,又入绝壁之中。据当地人讲,硖石水向东汇入青水河,然后流入黄河之中。
由于体力所限,天色已晚,我们没能走完全部峡谷。回来路上,虽然感到遗憾,但峡谷之惊险依然让我感到非常意外,乃至激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