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写下了论语,为后世的人们做出了贡献,他创造了儒家,立下了儒家的精神—仁,后来,儒家被当成了做官的资本,可以说,只要是做官的人,都是儒家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儒,里面说的是君明臣忠,但是后来,儒家从原来的变通变成了死板的规则,孔子原本创造儒家,是让人们懂得仁,但是到了魏晋时期,它就变成了一本死了的书,这也就导致了儒家的没落,在巜孔子的故事》中,记录了孔子一生因经历的大事小事,作者一心想着让人们了解孔子,懂得孔子,学会仁,孔子的晚年时期都是在整理礼乐,并没有继续去教书,孔子不仅仅是大教育家,大政治家,还是一个乐器家,孔子年少时期非常喜欢音乐,对礼仪的要求也十分之高,这点可以从孔子一生的工作,也就是吊丧来看出来,孔子中年时期和少年时期都是靠着帮别人举行丧礼来挣钱,孔子出名了以后,我并没有忘记他的本,他仍旧没有降低自己对礼和乐的要求,而且对弟子也要求很严格,这也是孔子的弟子们为什么这么有礼貌的原因,孔子是十分善良的他从未仗着自己体格大来欺负别人,而是教导别人,就像他第一次遇见子路一样不是和他打,而是悉心的劝说他,这就是圣贤呐!这就是孔子的度量!这就是仁!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一直有一颗治国的心,他的弟子们陪着他去各个当选高官,但让孔子失望的是,放眼望去,整片天下好几个国家没有一个是真心用他,有的只是空有虚无的客套与拒绝,再委婉一点,就是给一个高官,不给权,这是空有虚无,等孔子年老再回鲁国的时候,季氏(我想不起来这个人的名字是什么了?只能记下来他姓季)对自己的孩子说一定要重用孔子,但到了用孔子的时候,有人却出言反对,说孔子的弟子本各有自己的擅长,此路勇敢可以担任大将军,无人可替代;子贡去当官,也没有人可以去替代………既然他的弟子们都有自己的优势,并且比孔子好,那为什么还要用孔子呢?听到此事后,孔子说:“子路太勇猛了,需要圆润,子贡太善辩了,我懂退让……”。但是,就算这样又能怎么样?孔子还是没有受用,孔子这一声好像是白白浪费了,并没有完成自己的心愿,只是修得了一身好修为,没有用处,他好像唯一有用的就是教出了一群有教养的弟子,所以晚年的他不再去周游列国当官,而是开始整理起了礼仪和乐器,既然大的目标不成,那就应当先完成小的,孔子的后半生都沉浸在整理里面,不幸的是,孔子在他高寿73岁时后死了。
弟子们沉浸在孔子死讯的悲痛里面,无法自拔,弟子们决定一起孝父亲的方式来祭奠孔子,子贡汇孔子死后守丧整整六年,在这里足以看出那些年来孔子和弟子们的感情有多深了!
这还是因为孔子的大道———仁!
咱们把视野从孔子身上挪开来,开始看他的弟子,追随孔子一生的弟子有十个,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中年龄最大的,也是大师兄但是因为子路的性格十分实用,孔子并不喜欢这样的性格,因为这样的性格在处事中会吃亏,刚勇而不知圆润在当时的社会上,是会引来杀身之祸的,所以说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经常会吵孔子这就让其他弟子感觉这个大师兄,并没有什么学问,天天被老师吵,所以弟子们也开始对子路有一些不是特别的尊敬,这件事被孔子看在眼里孔子就在课堂上为子路发言道:“这学问总共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入门,二是进堂,你们的大师兄子路已经入门了,只差进堂,所以说你们大师兄的修为并不低,你们不要再对子路不恭敬了。”。我们从这点可以看出来,孔子并不是不喜欢子路,反之是非常喜欢的而是因为子路的性格而烦恼大家在看孔子的时候,经常会发现子路和孔子争吵而其他弟子对孔子却是恭恭敬敬,这也是因为子路的性格此路非常直爽,有什么事从不隐瞒所以经常会和孔子争吵,不忌讳任何人的身份因此,子路和孔子的身份并不像师徒,而是更像一对兄弟。子路这个性格的人一般都比较守义气,到了子路这里,它就演变成了忠,她从不因为师傅吵他~打他~而叛逃师傅,而是守着师傅,护着师傅的周全,这是子路。
在孔子活着的年代,如家是一个完美的朝代维护门第,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当时的朝代,让这个朝代变得太平,他们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安居乐业,为了让人民快乐生活,为了让人民远离战争的争鸣,为了让整个朝代向文明进发,这样说,有点像近代文但事实就是这样,说出来很奇怪,但你无法改变。
但这一切的一切也只是孔子活着的年代,时光轮转,白昼替换,朝代也换掉了……到了魏晋南北朝,一切都变了,儒家的意义成为了当官的资本,我觉得这丧失了儒家的意义,因为魏朝这个朝代的风气本来就差,皇帝都有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议论,这个朝代多了一个其他朝代没有的东西,这个东西是清谈,这个东西说起来很顺畅,但没有任何实际用处,但是当时有一个人叫何晏,他在古代就相当于一个名人,大家都知道,明星对着国家有着重大的影响,一举一动都会被国民模仿,最不幸的是,他爱上了清谈,这次,魏朝代彻底毁了,一个朝代风气不正,民不耕劳、官不务政。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孔子在的时候,朝代多么的好,但孔子不在了,某一个朝代可能就会任何不好的影响导向不可自拔的邪途因此而毁掉整个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