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丁幸娜
在北师大读本科的时候,我口袋里一般总是有两张卡,一张是饭卡,一张是图书证;一个是物质食粮,一个是精神食粮。
一、借来的书
看的书,一种是向图书馆借来的。本科阶段泡过两个图书馆,一个是北师大图书馆,一个是国家图书馆。
北师大图书馆,是我最常去的地方。但是,阅览室和自习室经常人满为患,尤其是考试复习的时期。很多阅览室的书是不允许拿到外面去的,必须在室内阅览、当日归还。
因为在阅览室很难抢到座位,我经常自带一条深蓝色的枕套;一旦不行,就在两个书架中间,把枕套铺开,席地而坐。因为这个鲜明的特点,一位阅览室的阿姨不久就认识了我。
所以,有好几次,她都特意来提醒正在专注看书的我:某个座位的同学已经走了,你赶紧去吧!
国家图书馆离我们学校很近,大概半个小时的自行车。大二暑假的时候,学校图书馆没有开,我就早上去国图,中午在那里吃饭,下午5点的时候回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在那里感受到了一种学习、研究的氛围,不同年龄的人(很小的中学生、白发苍苍的学者)都朝一样东西走去:资料!书!知识!
我对那些埋头苦读的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敬之情。
有一次,我听一位男士在走廊打手机,眉开眼笑,一副特别高兴的样子。我奇怪到底是什么事,于是侧耳倾听。他说,他今天终于查到了自己想要的资料!
我理解,查到自己想要的书、资料的高兴;我理解,查不到任何东西,空跑一趟的失望和不甘心。
我在那里,切身体验到了学术研究的甘苦。
二、买来的书
另一种书,当然是自己买来。我刚来师大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买书。后来,我就总结一下可以买书的地方有:校园内的书市,旧馆、新华书店和其他各种书店。盛世情书店那边是最常去的。北京“五一”、“十一”的书市,我去过两次,一次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一次在地坛。此外,北大附近的风露松书店,是个地下书店,找了很久才找到的。西单图书大厦、琉璃厂也有书可以买。
我的口袋里,如果有钱,就禁不住要买书,买到连卖书的人都认识我了。
有的书买不到,例如《太平广记》,是我的朋友马楠替我带的。她说,他们家那边的书店三折就可以买,我托她去买,很厚很厚的四本书,她还真替我买来了!我十分庆幸我有这样的朋友,珍惜这样的友谊。
买得太多了,床上、柜子里都是书了,就要卖的。这回可吃了大亏了。我买书,不太压别人的价,以为卖书的人赚几块钱也不容易;等我卖书的时候,可就两样了。
大四毕业之前,我在路上摆摊卖二手书。有位男同学,见我卖精装的《巴黎圣母院》,就蹲下来翻看,好像很痴迷的样子。我问:“你喜不喜欢这本书?”他说:“喜欢。” 其实,我也钟爱《巴黎圣母院》,就好像遇到了知音。我说:“三块钱,你拿走吧!”他说:“三块钱,你就卖给我?”他掏钱的时候,还很犹疑。旁边一起卖书的同学就笑我傻。我说,“算了,他喜欢这本书嘛!就当是送给他了!”
一位大一的师妹,看见我卖《余秋雨散文》。这本书,是我大一刚来时买的,里面写了我的很多感悟。师妹翻来翻去,最后才问了价钱。我说:“两块钱吧!” 她欢天喜地地拿走了。
我是一个穷学生,我知道没钱买书的苦处。能使一个爱书的人,享受到阅读文字带来的愉悦,于我也就够了。
【原创申明】本文属于原创作品,本人申明保留著作权和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引用或出版。有需要请先联系本人。
【文集简介】本文收录于个人文集《我的故事》之中,该文集使用纪实性的自传式文体,讲述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