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父母的语言》,对于与孩子的千叮咛万嘱咐,似乎找到了一种释然的感觉,曾经的我就是大吼大叫的妈妈。记事起,我的父母的话很少,一天到晚就那几句,吃饭,睡觉,做事,读书,没有任何其他语言的陪伴,我也因为不会讲话,更是没有底气,不知道能说什么。所以说当每一个家庭每天都在其乐融融,谈天说地,高谈阔论的环境里的话,这种好习惯必须流传,因为《父母的语言》,弥足珍贵!成了奢侈品。所以高质量的语言陪伴显得至关重要。
优化大脑沟通方式~3T原则
这点令我最印象深刻。语言的表达,是沟通的桥梁。让孩子在每个时期都有他敏感的意识,只有投入了才能有所收获。
共情关注:
早期的语言敏感期,若是错过,好好开发和引导沟通的话,越是年长越是吃力,所以在0-6岁的语言敏感期,必须具备语言环境,有计划有主次的陪伴。特别是3岁前,所有的词汇量,都变得举足轻重。看似这么小不能明白,其实都懂,只是差一个语言的表达。时刻保持着对孩子语言的变化,并做一些调整。
充分交流:
人与人的交流沟通靠语言,在与孩子的对话里,需要细心观察,并且具有敏感的洞察力。充分交流之后,事情就会慢慢缓下来。也时刻保持一颗痛并快乐的心。(最近在与女儿交流洗内裤的事情,现在女儿自己洗过澡她自己就把内裤洗了)
轮流谈话:
这里的谈话可不是像成人一样的谈话批评,而是与孩子有更多的互动交流,慢慢建立起坚固的情感。
因为语言的表达会让他更容易融入不同的环境,可以增强自身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还有一生受用的自信心。
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所以不要当安静寡言的父母,因为孩子的大脑活跃,需要接收不同的信息,请父母多与孩子语言沟通,优质陪伴,让每一天都是岁月静好,风淡云轻,哪怕重复,也是叠加的词汇量,每一份的前进都在经历过的语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