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对小说一直是不感兴趣的,篇幅太长,我是容易注意力不集中,看了后面就忘了前面。在大学期间,偶然的一次机会接触了《平凡的世界》,分三部,厚厚的一叠。我竟一个星期就看完了,就差翘课去品读了。
这部小说的每一个人物,我都可以在身边的环境找到他的影子。
我欣赏孙少平,他代表着勤劳、孝顺,埋头苦干,为了顾全家庭,牺牲自己的爱情,努力扮演好一个长兄的角色。现实中,我也看到满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他们并不只有四五六十岁的人,有许多年轻的小伙子,三十多岁,甚至二十多岁。就像孙少平一样,出生在农村,兄弟姐妹众多,没有条件可以上学或者读更多的书,只能早早出来打工赚钱,或者子承父业——农业。他们的目的也是很明确的,赚钱,盖房子,娶妻生子,瞻养父母。虽然人生的轨迹与老一辈相差无几,但是人生的价值观却略有不同。在那片土地上,承载的不只是解决温饱,更是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科学耕作,获得丰收,多渠道销售,走出一条结合时代的道路。他们重视子女的教育,不再允许条件的束缚而中停求学,更希望子女能够走出他们的这一条路。
在这部小说中,触动我的是孙少平。我在他身上看到我自己,虽然家境贫寒,却不向命运低头,隐忍,谦虚地求学,即使离开学校,却离不开书本。打小在我耳中,就一直有这样一个声音,我家是穷的,所有的亲戚我家就是最穷的,至今也忘不了那些半夜要田租的人是如何敲门的,更忘不了交学费那时东凑西凑,还有要报考重点初中交不出那十几块考试费的情景以及老师在耳边的劝说和催促,而我只能说不考重点学校,读普通中学就好。因为贫穷的种子在心里发了芽,所以一直暗暗下定决心,初中毕业就想出来打工,以至于后来不再把时间用在学习上,每天放学就做手工赚点小钱,当时看来,这可比一直读书的作用来的更明显些。在那时候起,成绩也就直线下滑,也惹得老师以不点名的方式把我作为反面教材站在讲台上苦口婆心地教育那些厌学的孩子。本来初中毕业就不打算继续读书的,但是两个月的暑假工让我幡然醒悟,如果我不读书我将可能永远重复着机械的劳动,用眼睛,用手,就像一台机器那样每天重复地工作着,我问自己,这样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吗?后来,爷爷给了我500块钱,舅舅也帮忙劝说爸爸,我终于如愿以偿地上高中,但是初中荒废的学业却是再也补不上来了。
长大后,才明白那个时候周边的每一户其实大多是一样的,不富有。是我那个时候不该有敏感放大了贫穷的负面影响。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她家比我更加贫穷,再加上一个懒惰的父亲,虽然她也曾经动摇,但是她没有浪费掉一秒可以读书的时间。她是聪明的,深知贫穷更加需要读书。还记得她可以一年四季可以只穿校服,不变的发型,永远只戴那一副眼镜,并且无论刮风下雨,寒风酷暑,每天中午都坚持才半个小时的自行车回家吃饭,唯一见她一次在学校吃饭是高考那天为了能在考前复习,仅此而已。而她后来考上了一批,至此才开始担心学费。而我是先“杞人忧天”,打败我的不是贫穷,而是我对贫穷的畏惧。或许我可以早点认识孙少平,今天也许是另一个我。
田晓霞是我最最羡慕的人,她晒脱、勇敢、有理想、有追求,是我想要活出的那个范。她的性格、谈吐、气质的形成都是有条件的,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开明父母的引导。这又何尝不是体现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所处的环境以及人的教育呢?像她出生在那样的家庭毕竟是少数。小说中令人遗憾的结局,恰恰说明了优秀有抱负的人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田润叶,她的人物设定代表着中国传统女性,为了心爱的人可以选择放手牺牲自己幸福,为了家庭可以政治联姻,为了责任可以选择接受开始爱上一个人。换句话说,她在现在社会中的乖乖女。这一类人有很多,从小样样好,长大了自然有人为她们铺路,尽管不满挣扎,在挣扎徘徊无果后选择接受,并发现其他长辈为她们选择的道路是为了避免少走弯路,以最快的速度换的最有效的途径。即使过程不太开心,但结果差强人意。
小说中,还有那些平凡的人们,他们不像孙少平,孙少安,田晓霞,田润叶那样个性鲜明,那些街道巷尾的那些普通人们,他们身上既善良、淳朴,又爱占便宜,有自己的小算盘,形形色色,平凡地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为自己努力地活出一个不平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