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译文】
阳货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不去拜见,他便送给孔子一头熟了的小猪。孔子打听到他不在家时,前往他那里去回拜表谢。却在途中遇见阳货。阳货对孔子说:“来!我同你说话。”孔子走过去,阳货说:“一个人怀藏本领却听任国家迷乱,可以叫作仁吗?”孔子说:“不可以。”“喜好参与政事而屡次错失时机,可以叫作聪明吗?”孔子说:“不可以。”时光很快地流逝了,岁月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去做官了。”
【摘抄】
阳虎也称阳货,他与孔子外貌很像,以至匡地人误将孔子当作阳虎而围困,阳虎为了私利想废三恒,孔子为了鲁国想“隳三都”,均已失败告终。阳虎是当时厉害角色,从平民起家成为季氏家宰,后来夺取季氏权力,以陪臣身份掌控鲁国政务,可以说是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与孔子最大的区别在于不看重仁义道德,以权谋胆识纵横捭阖于乱世,后忠于晋国赵简子成就功业。这段记录的背景是,孔子在齐国不得志返回鲁国,弟子众多,美名达于诸侯,阳虎很有政治眼光,邀请孔子出来做官将会对他有很大帮益。孔子十七岁时参加季平子设宴款待士族的聚会曾被阳虎拒之门外,若孔子不主动提及恐怕历史上不会有人知道这点小事,可见对孔子心理影响很大,因此很反感阳虎,孔子坚持道不同不相为谋,也不愿意与阳虎一起共事。阳虎知道孔子躲着不见他,但却是注重礼仪的君子,故主动以礼赠豚,孔子想继续躲避不巧在路上又碰见了,从对话中可以看出阳虎了解孔子的心理,且早有准备,一番说辞可谓晓之以义、动之以理,而孔子却没有任何准备只能被动招架,惹不起又躲不开,就只能尴尬唯诺应承,以恭谦姿态来应对凌人强势,人生活中若遇强横无理者谦让可以避祸。
【感悟】
邦无道卷而怀之,面对强权,不违礼制坚守原则,灵活应变,避免冲突的同时亦可贞而不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