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生时代




我上小学那个时候,没有学前班。

小学是五年制。初中三年、高中两年。

真正的十年寒窗苦读。


小学报名的时候,家长也没有带着去。自己和村里几个同龄的小伙伴们就一起到了村小学。

就在一年级班级里,老师坐在讲台后的凳子上,我们站在旁边挨个登记。

老师简单地让每个人数数,从一数到十就可以。当然,万一不会数也没关系。但是其实,每一个孩子在报名前都已经学会了。

因为都知道要去读书报名了,要学会数数。


报名的时候,大家都带了一斤水果硬糖;本来是要分给大家的。所谓的与同学“结缘”。

但是,第一天见面,都不熟悉。我们没有交给老师,老师也没有向大家要。

所以,我和与我同桌子的本村小伙伴俩互相交换了一下。一斤水果糖最终还是我自己带回家,一个人慢慢吃完了。


我们小学在公路边,公路对面就是村委会,医务室,以及村里的一个杂货店。

当然,那时候村委叫生产大队。乡镇叫人民公社。

我们小学一共就五个班,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但是,我上学那年,还有初一、初二;好像隔了一年,初中两个班级就取消了。全部合并到了乡镇上的中学。


村小学所在地,有一个旧地名——“大坟头”。那是查家大墓地。

这里曾经出了一个有名的查姓大地主,当年号称“遮半天”。因为本地方言“遮”与姓氏“查”(zha)的发音相近。我们本地发音都是发“zhou”的音。

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先生,本名查良镛。就是当地查姓后辈。

我们村最初叫新生大队,后来叫新伟大队。我们村不大,以前一共就七个生产小队。金庸先生老家是第七生产小队,我家是第四生产小队。


当年我们的学校地址,就在查氏坟地上。

好多次,在连续下雨天之后,操场上的地皮会塌陷,下面都是空的,望下去,里面一窟窿的水。

一年级、二年级的教室里、墙根处也会下陷。

放在现在,肯定是危房。不会允许再入住。但是当年,我们也不觉得害怕。


当年我们班有三十个人,教室里正好分成三排座位,每排五张桌子,每个桌子坐两人。

我们小队人数最多,男女加在一起有十个。

那时候,星期六上午上半天课,一周休息一天半。每天放学要打扫教室卫生。

第五小队和第七小队的同学人数最少,老师安排他们两小队的同学合并一起,星期五搞卫生。其余的各小队各自按对应的星期几,负责卫生。

我们四队就是星期四放学后清扫教室。

我安排的,每三个人负责一排桌子,多余一人擦黑板,倒垃圾。

真是人多力量大。每次都很迅速。


那时候,学费是一块四毛,书本作业本等学杂费是两块五毛。

好像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不曾变化过。

尽管这么便宜,仍旧有同学报名的时候没有交这个钱。

但是也没有关系。

老师总是在每个学期的春蚕,或者中秋蚕售卖之后,让还没有交钱的同学回去对父母说一下,尽快交上来。也不点名哪些同学还没有交。

可见养蚕业当年对江南地区的百姓,是多么的重要。真的是滋养与贴补了太多的江南地区的农家子弟。

“春蚕半年粮”这句俗语,也不是空穴来风。



我大堂哥当年在村小学当代课老师。他后来又考取了师范学校,才做的正式教师。

我读一年级报名之前,曾跟着他去学校,他是去打扫老师办公室。我帮他打扫卫生。(我小时经常跟着我堂哥,帮他做各种下手。)

清理了很多红袖章。虽然我还不认识字,但是袖章上“红小兵”早就知道了。

那个时候就是叫“红小兵”。


我一年级就当上了少先队员,我们班就五个人。我们是第一代少先队员。

尽管戴上了红领巾,大家习惯上还是叫做“红小兵”。这个称呼依旧延续了好几年,尤其在大人的嘴里。

评上少先队员,需要交两毛四分钱的红领巾费。

那天中午回家吃饭,下午要交钱的。

父母都不在家,我很着急,几乎要掉眼泪。恰巧外婆在我家做客,问我,才赶紧给我钱,安慰我。

还半带叹息半责备地说,这孩子,怎么就不开口说呢?

其实,我一直以来就是一个脸皮薄,个性内敛的人。这应该是一个性格缺陷。


一年级当上了少先队员,二年级当上了中队长,两条杠。我们班的潘姓班长是大队长,三条杠。

记得那年全校学生在操场上集合,给每个评上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的同学戴上这个标记的时候,我们大家都佩戴在左手胳膊的袖子上。

六一儿童节的时间,天气有些热了。我们班长穿着一件背心,只能佩戴在胸口,背心前面那条窄窄的带子上。

同学们,老师们都不禁笑了起来。


当年我堂哥还兼着体育老师。

每天早上做早操,都是他带领大家喊口号做早操。

那时候没有广播,只有哨子加人工喊口号。


我堂哥在前面喊:

听从毛主席教导,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我们在下面跟着喊一遍:

听从毛主席教导,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然后就是:

原地踏步走!一二一、一二一……

立定,稍息;立正、向左向右看齐……

第二套广播体操现在开始,

第一节,伸展运动;

第二节,下蹲运动;

……

好像一共有八节,最后一节是跳跃运动。



一、二年级,我的老师是“查老师”。既教语文也教数学。

当年我们学校有两个“查”姓老师,为了区分,称为“大查老师”和“小查老师”。都是本村人。

“大查老师”是校长。教我们的是“小查老师”。

二年级有一篇课文,题目是《挑担茶叶上北京》。

桑木扁担轻又轻,

我挑担茶叶上北京,

有人问我从哪里来,

我从湘江边上来。

……

送给敬爱的毛主席。

……

然后小查老师说,现在是华主席了。让我们把课本上的“毛”改成“华”。

这篇课文,我至今记忆深刻;当年小查老师让我们改这一个字的那一幕,恍然如昨,犹在眼前。


那时候,我们的课本扉页是彩色的。有一页是毛主席的像,下面一句话是:

——“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还有一页是毛主席握着华主席的手,下面的一句话是——

“你办事我放心。”

其实那时候,很都称呼都还不一样。比如体育课还叫“军体课”;春游还叫“野营”,数学课还叫“算术”(课本的封面上也是印刷成算术)……

很有强烈的时代特色。


小查老师上课很认真。

二年级数学开始上分数。小查老师自己到杂货店买了一个一毛钱的芝麻饼。

(当年有两种芝麻饼,一种是五毛钱的,直径大概有十五厘米,俗称“五角头饼”;还有一种直径大概十厘米的,一毛钱。俗称“一角头饼。)

小查老师在课堂上,把一毛钱的芝麻饼对切开,告诉我们,把一个芝麻饼平均对切开,一样多,这就是二分之一。

然后再把对切开的,继续对切开,告诉我们,这就是四分之一。

然后再拼接回去,又是二分之一;再拼回去,又是一;又拿掉一小块,就是四分之三。

……

形象生动。

无需多言,大家瞬间明白了分数到底是咋回事。


三年级,我们换了一个老师,姓钱。他教我的时间不长,好像只有一个学期。

所以对他并无太多记忆的内容。

惟只一次,放学后我们第四生产队的同学们和第三生产队的同学,在半路上的水渠里打架。大家互相扔泥巴。

我们把水渠里的闸门板抽上来抵挡他们扔过来的泥块。

被村里的放水员看见,第二日去学校告状。

中午,钱老师让其他同学都回家吃饭了去了,我们第四生产队的男同学全部留下来,训话。

我记得当年钱老师批评我们,说我们是“盾牌兵”。因为拿了水渠闸门的木板挡泥块。

那时候,放学回家被老师留下来叫“关夜学”,中午放学被留下来叫“关饭学”。

都是一件相当丢脸的事情!


四年级开始,我们语文老师是我们本村同姓的一位老师,他儿子也是我们同班同龄。

沈老师从低年级开始也兼我们的美术课老师。但那个年代,乡村小学,这一类副课没有相应的专业老师,也不会太重视。

所以,大部分美术课都变成了文娱课,发几本卷了边的连环画,游戏棋,就算打发了。

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美术课,沈老师给我们讲故事——《狼牙山五壮士》。

那个叫绘声绘色,生动形象。

大家都听得十分认真,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沈老师在三排课桌中间的两条通道上,边讲故事,边来回地走。

有时候,讲到故事的关键一刻,还模仿故事情节里的内容,猫着腰,两手做端着枪的样子,连声音都变了调子……


我们大家都很喜欢沈老师的语文课。

很多次,放学回家,我们一帮孩子都是跟着沈老师沿着公路一起走回家的。

路上听沈老师讲各种课外内容。脚下是沙沙作响的石子声。

那时候的公路,还是砂石公路。

某一次讲到清朝外国人侵略我们国家。我说我知道,是“乌鸦战争”。沈老师笑着纠正道,是“鸦片战争”。

后来,他儿子也当了老师。我们本地第一中学的高中老师。据说,上历史课,讲得非常好。很出名。

我相信小沈老师的课,比他父亲还要精彩。

这也算是子承父业吧。


五年级的时候,我们经历了一年的复式班。

那个时候突然推行试点复式班教育。就是两个班级放在一起上课。

我们五年级和二年级一起上课。

老师先给我们五年级上新课,同时安排二年级或预习,或做一些作业;待我们五年级的课上完,安排了作业,再回头去给二年级上新课。

如此往复。


说实话,我觉得很狗血。

当年出此主意的人,肯定是那群坐在办公室,不了解实际情况之人,一拍脑袋作出的决定。

五年级的时候,大查老师来给我们上语文课。我没有太多的记忆。只记得他给二年级同学上语文课,是那首《咏梅》的古诗: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但好像他后来身体原因,又换了沈老师给我们上语文课。


而数学课是一个刚刚高中毕业的小伙子,代课老师。

这个小伙子姓吴,他父亲据说也是其他小学的老师。

吴老师长得瘦高个,其实很帅。

每天骑自行车来回,天气不好的时候,就睡在教室旁边一间空的屋子里。

也没法做饭。好像记得也是买一个芝麻饼当饭吃。


他对我们很严厉。就是那种题海战术。

每天做大量的练习题试卷。他每天不停地刻蜡纸,油印试卷。

我们根本来不及做。

做错了的,还要抄定义。

一百遍、两百遍、四百遍、八百遍、一千多遍……

这不是夸张和笑话。这是当年真实存在的事物。

当然,也没有同学可以做到。


我的同桌很聪明。他对于练习试卷上的题,每次都完成。全班就他一人完成。我很好奇,他怎么来得及。

后来被吴老师发现端倪。原来他根本就没有做题,只是在后面乱写数字,当答案。

因为他吃准了老师也根本没有时间去检查对错。

他也是我们小队的,姓阮。

后来他参军入伍,考取了军校。一路顺风。聪明如他。


有一个女同学,叫“凌红莉”,据说她做作业到了晚上十一点,还没有完成,也是个实在人。

现在听到做作业到晚上十一点好像不算啥,但当年小学生做作业到晚上十一点,那几乎是天方夜谭一样的让人惊讶。

她父亲不舍得,到学校告状。吴老师才略作改正。


其实,功夫不负有心人。

那年我们小学升学考试,数学成绩,全乡那么多小学里,是最好的。

我们那时候,小学读初中也是要升学考试的,成绩达不到,不能够读初中。虽然人数不多,但也还是有。

我们小队里,就有一个女同学没能去读初中。

至今想起来真是感慨万分。

我至今也常常想起那个吴老师,因为他比我们大不了多少岁。

也不知道现在怎样?是不是最后也变成了正式的老师?


其实整个小学阶段,最特殊的一个老师,是我们的音乐老师。

他姓徐,是一个上海知青,已经在本地结婚成家。

所有人背后都在调侃取笑他。因为他惧内怕老婆。

大家嘲笑他在家里还要“倒马桶”。在那个年代的农村,这是女人做的事情。

大概他的老婆也的确凶悍。

徐老师戴一副金丝边眼镜,皮肤白净,略带一些络腮胡子的样子,但是刮得很干净,只在脸颊上露出青色的胡茬。


我们学校有一架脚踏风琴。每当上音乐课,同学们就去老师办公室抬那架风琴。

他教我们唱歌,会先学唱谱。哆来咪发唆……

二年级的时候,全公社的小学,要去乡中心学校参加唱歌比赛。

徐老师给我们安排了二重唱。一句一句地教我们。教我们哪里开始分开唱,各自唱各自的词。声音的高低起伏。哪里开始重复唱一句,两拨人又合在一起。

然后他自己跑到教室外,远处倾听效果,要达到我们的歌声有一波又一波的声浪,而且不能杂乱。

这对于当年几乎没接触音乐的农村娃来说,太稀罕了,太难了…

但我们还是拿了一等奖。

因为我们有一个专业的音乐老师。这是王牌杀手锏。是别的学校都不具备的。


那个年代的老师,实在太稀缺了。我们小学,好像大部分都是一些代课老师。

能有徐老师这样的,从大城市来的专业老师,实在难得。且又是音乐老师。

农村,总是缺少文艺、艺术、音乐方面的资源。

能遇上徐老师,其实,是我们村小的幸事。只是大家一直都不太当一回事。

当年只道是寻常。

这是遗憾。

不知道徐老师现在是否还健在?


我们班三十个人,没有读初中的,除了我们小队的一个女同学没能考上外,还有一个女同学,因为家境原因,辍学了。

她叫“查海华”。

一、二年级,是我的同桌。她是副班长,我是学习委员。

所有关于她的记忆,均是一、二年级的事,后来的都已经淡忘。她辍学回家,此后至今,我都未曾再见过这位同学。


当年这位同学家境艰难,母亲精神有问题,疯疯癫癫,生活都难以自理,父亲大约脾气也不好。小小年纪,已经担负不少家庭事务,承担不少不该承担的责任。

记不清是一年级还是二年级,某次上课,她父亲来学校把弟弟扔给她即走,大约也是生计原因,实属无奈。

她弟弟很顽皮,在教室外的走廊上动静不小,很分散她的注意力,老师有恻隐之心,允许她弟弟进教室,坐在我们中间。

当时的凳子,是两人合坐一个长条凳,她弟弟挤在我们中间。但一节四十五分钟,她弟弟熬不到下课,即不耐烦。女同学从书包里拿出一个粽子,偷偷在课桌下面剥开了,给弟弟吃,以此希望弟弟安静。


我一直记忆清晰,当年她的书包是一个红色方格子的布书包,外面一圈荷叶褶边。尤其是那个粽子,红油酱赤。

我很惊讶,居然放了这么多的酱油,颜色特别的深。

每年端午节,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小学时代的这一幕。

时常在心里起一阵的涟漪,以及唏嘘。


后来《今生今世》里读到“桑树叫人想起衣食艰难”的字句,我想,又何止是桑树,我记忆里关于乡下的大都物事,都让人觉得衣食艰难。

哪怕是这位女同学在课桌底下的粽子,都让我觉得生活艰辛。

也不知道这位女同学今夕如何?


对于那个特殊的年代,我这个年龄的七零后,并没有多少经历与回忆。

而且像我们这个社会最底层的群体,也没有多少的憎恨和厌恶。

毕竟既不是旧时代的门阀与大地主,也不是新社会的新权贵。

那些年的发生的打打杀杀,批斗革命。并不针对最底层的贫下中农。

就像当下社会的那些腐败,底层百姓轮不到,够不着,也没机会。

那些是权贵们才可以的事。


所以,记忆里,都是社会主义,人民公社,大集体的好。每天放学,小伙伴们聚集在一起,要么玩中国美国的游戏,要么聚集在田野旁,看拖拉机耕田,因为不需要参与田地里的农活。

这些,到了包产到户,承包责任制之后,都变成了泡影。

也需要到田地里忙活了。

所以,比我年长几岁的堂哥表哥堂姐表姐们六零后,他们的童年比我们这一年龄段更幸福。

那时候很穷,都穷得都很快活。

因为家家户户都穷,都一样穷。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很多不快乐的因素,都来自比较,只是一种心理感觉。


2024/11/20 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125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93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2,054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77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96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62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88评论 3 41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817评论 0 27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266评论 1 31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86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646评论 1 347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75评论 5 34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74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21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96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642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53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小时候我是个活泼可爱,人见人爱的男生。那时候我的人缘可好了,同学们都喜欢和我玩。我记得那是读五年级的时候。 那...
    胡西杨爱写作阅读 311评论 0 5
  • 在我的小学里,上下课铃声来自一块神奇的“玄铁”,这块外表像极了一块腌制久远的腊肉。老校长不知道从何处寻觅到的它,当...
    歌德的吧您阅读 138评论 0 0
  • 都说人这一生,最宝贵的时间,便是那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那是那么没有烦恼和忧愁的时代。以至于在离开那些时光之后的若干...
    夜光先生阅读 299评论 0 1
  • 忽然想起小学内会认识过一对双胞胎学姐。 当时他俩是出了名的烂妹(就是我们这边说的不良),相传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啥都干...
    Kiher阅读 503评论 0 0
  • 一支水笔蘸了回忆的水,写出了我的学生时代。那些往事好比窗台上的灰尘,哪天风一吹,那些尘埃颗粒便迎面扑来。 我7岁了...
    xielingli504阅读 20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