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天
唯有跑步和读书不可辜负,每天坚持运动和读书,相信时间的力量。
步数:9373
跳绳:230
深蹲:20
卷腹:120
俯卧撑:30
八段锦:1
呼吸训练:10
《王阳明的生活世界》
良知即是心之本体,是个体本原于天道而获得其自身存在的终极本质,也是个体借以确立其全部主体世界的本质基础。
良知即是人的本原性实在,不仅是存在之本原,也是理性本原、德性本原、价值本原、情感本原。
正因存在与价值的本原性同一,存在的真实才成为事情之“应然”的规定者,实相之本然才可能通过个体的德性实践来体现,而个体的德性实践才可能成为存在实性之终极还原的现实途径。
作为先天本体,良知的自身存在是绝对的,它绝不会因为个体后天的经验状态而导致其存在性的丧失,但很可能因为后天的习染与感官的经验活动而导致其自身存在性的遮蔽。
良知自体因遮蔽而不能真实体现于人的现实生存,即导致人的生存现状与其本原实性之间发生疏离、分裂乃至异化,从而使生命流于非本质的现象蝉联。
因此,在阳明那里,“致良知的工夫对于人的现实存在而言,就显示出了它的极端重要性。
只有“致良知”, 也即是把本然良知通过个体的现实活动来呈现于、落实于生存的全部领域,人才实际上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
致良知工夫做得尽、做得充分完善,实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那么个体的生命便即转进于圣人境界。
阳明对于良知的揭示,使他早先业干“心即理”的论断获得了进一步的理论拓展。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以至于心外无物的无限阔大的生命境界获得了根本的理论支撑,主体的精神世界与事物世界之间的联结有了一个根本的关键性节点,存在的本质实性的还原与经验生存过程中道德践履的必要性之间则获得了逻辑上的贯性。
他原先关于“格物致知“已发未发”“体用一原”等命题的理解与领会,更因良知的建立而成为一个体用兼备的完善理论系统。
这样看来,阳明的“致良知”其实是包含着两个基本层面的:一是以“诚意”为根本的心上工夫,一是以 “格物”为内容的事上磨炼。
前者是个体对于作为“天命之性”的本然良知的内在自觉,是主体性的自我建立,后者是“天命之性”的现实转换,是以良知为本质内涵的主体性向经验世界的实践性推展;前者是主体自我的内在“独知”,后者是“独知”在经验世界的自我实现;前者是人格之先天圆成的本体自在,后者是人格之圆成的现实成机。
主体的道德世界与其现实的生活世界、本体的实在世界与其生存的价值世界,乃两相圆融,内外俱彻,上下一贯,通为一体,天下之大本而弥纶天下之大经,涵盖乾坤而参赞天地之化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