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大师把孩子比作一颗植物,老师是种植家或栽培家。种植家要知道植物的可能性,以免遭横加摧残;种植家可以渐渐地改良那种不良的遗传性和环境,使其更好的成长。也就是说,老师要发现学生的兴趣或能力在哪一方面,然后悉心引导和培养;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好的学习环境,能让学生在积极健康与利于学习的环境下成长;当然,老师要即时发现学生不好的习惯或倾向,渐渐地改变陋习或朝好的方向引导。
“原来人之所以贵,并不在他既已为人,乃在他将进而为更高尚的人。”(p4)说出了小学生的教育价值不在于他们记忆古人的思想,而在于古人的东西或他们学到的东西应该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虽然“人生观”这个词不一定要清晰地印在他们脑际,但他渐渐地融入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中,为一辈子的人生观打下根基。
叶圣陶大师说,对小学生是栽培,陶冶。那么就不得不要求教师要先有一种真实明确的人生观。“道其所道,非我所谓道”。如果教师对切合于人生真实明确的道茫然无所闻,却要引导学生,易误人子弟。
“欲为圣贤便为圣贤,欲为豪杰便为豪杰,唯在立志而已。”人们大都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被老师问及长大后欲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都少不了挂上一个什什么家,科学家,数学家,教育家等。可怎样实现这个家,就在老师的赞许后无知了,他们也不去研究了。然后把我们拢到一起,统一浇灌。这要就使教的内容与学生脱离,“教育自教育,学生自学生”,教育和单个的学生关系就不大了,成为什么家,自然就难了。
作为教师首先自己要有切合实际的人生观。那么要怎样才能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呢?这一点不一定得千篇一律。作为师范研究生的我也处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个链接中。叶圣陶大师指出,要回答这个问题,要先把关于这等问题的各门学科,切实地研究理解,从中得到切合现代人生的概念;把这些概念统一起来,找出个“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才能立定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当然,就我自己学了这么多理论的经历而言,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信息便捷畅通,各种教育理论涌来,我也就常感迷茫疑惑;理论拿去应用,如同播了种子下去却难长出好苗。
这个与种子无关,存在的理论无所谓对错。追根究底,也许是我们对待理论的态度。首先,我们没有理会到某个理论的特殊价值,就把它普化到所有人身上,不管是不适合,统一配备。其次,众多理论是给我们提供指导,而不是明文规定我们要按部就班。最后,我们很多时候在面对各种理论的时候,只为求同不管存异。我们就如理论的宣传单,不管背景相似与不同,来则不拒。各种理论,没有经过自己真实明确的价值观“安检”,也就大道任其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