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公共场所吐痰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而且还会给自己或者他人的健康带来危害。因为痰液中含有多种病菌,这些病菌能够通过空气传播,成为许多呼吸道疾病的传染源。
有人曾专门对一些公共场所的痰迹进行过化验,结果显示,4%~6%的痰液中含有结核菌,而开放性肺结核患者的痰中结核菌的含量更大,每毫升痰液中含有10个以上的结核菌。
因此,一些发达国家或者城市将“随地吐痰”列为重点整治的对象之一;有的地方性法规中规定对随地吐痰者进行罚款;还有一些地方,如果发现有人随地吐痰,此人除了要将自己的痰液擦干净之外,还要被罚打扫卫生。
这些“强制性”措施的出台,也是为了保持公共场合的卫生。
然而,许多人无视这样那样的“强制性””措施,防随地吐痰的现象屡禁不止。
这不仅不文明,还容易传播疾病,污染生活环境,最重要的是,成人的这些做法给孩子们造成了不良的负面影响,让他们误以为吐口痰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
孩子对于大人的言行总是善于模仿,因此成年人尤其是孩子的父母要以身作则,首先自己做到不随地吐痰,然后再要求孩子做到。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不仅当时就要对孩子进行严格的批评教育,还应该设立一些规矩约束孩子的行为,让孩子从小讲文明、懂礼貌。那么,具体来说,应该给孩子设立哪些规矩呢?
一、父母要规定孩子时刻注意环境卫生。
不仅在公共场所,即使在家里也不能肆无忌惮,把家里弄得又脏又乱。想要保持家里干净、整洁、卫生,父母就应具体告诉孩子怎么做。
比如,家里的桌椅要摆放整齐、窗户要经常擦洗,地板上的玩具不玩的时候要摆放整齐,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痰直接吐到地上,可以吐到卫生间或者痰盂里。
二、让孩子自己判断吐痰是否文明。
父母可以给孩子举一个防地吐痰的例子,并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危害性,再讲一个不随地吐痰的例子,让孩子自己通过比较判断哪些行为是不文明行为,并说出理由。
孩子通过自己的理解得出结论,才能够更加明辨是非,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他对这件事才能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也就不会做出错误的行为。
三、父母应告诉孩子公共场合应该如何吐痰。
孩子知道不能随地吐痰,但是不知道公共场所想要吐痰时该怎么办。父母应告诉孩子,可以把痰吐在卫生纸里,丢进垃圾桶,环保部门最终会对其进行消毒处理,这样就不会因吐痰而污染环境、污染空气了。
四、父母可以教孩子唱一些关于“不随地吐痰”的儿歌。
比如
“小小一口痰,细菌千千万,传播疾和病,害处数不完、影响环境美,人人都讨厌。”
“公共场所人真多,讲究卫生我做到。身体不适要吐痰,我来教你怎样办。请你首先避开人,把痰吐到纸巾里。赶快找到垃圾桶,包好之后把它扔。”
这些儿歌语言简洁,通俗易懂,便于孩子理解和记忆,可以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也易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