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是个什么东西?
什么是“素质教育”?至今也没有谁说得清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一概念来源于“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这样类似的口号,而凡是国家所提倡的“教育”又都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又是指国家所提倡的“教育”,这样“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一个全同概念。“素质教育”的出台,只不过是玩了一个抱着孩子找孩子的游戏而已。
“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这样类似的口号,如同“劳动创造财富”这种说法是一样的,“劳动”是可以“创造财富”的,这是“劳动”的特有功能,“劳动”以“创造财富”为目的,“创造财富”以“劳动”为手段;而“教育”是可以“提高素质”的,这是“教育”的特有功能,“教育”以“提高素质”为目的,“提高素质”是以“教育”为手段。因此“素质教育”这一说法就如同“财富劳动”的说法一样有画蛇添足之嫌,是毫无意义的。“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这样类似的口号只不过是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性,以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罢了。
当对“素质教育”这一概念提出质疑时,有人就说我们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高分低能的,这样的说法只能说明学校与社会之间、分数与能力之间还存在有一定的差距,这样的问题的存在,不是换一个名称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这一点我们的古人也早就认识到了。“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首诗说的就是这样的事,前两句道出了一个人由所学的知识到形成能力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后两句道出了一个人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在《庄子·天道》也有这样一个故事: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车轮,他放下椎子和凿子走上朝堂,问齐桓公说:“冒昧地请问,您所读的书说的是些什么呢?”齐桓公说:“是圣人的话语。”轮扁说:“圣人还在世吗?”齐桓公说:“已经死了。”轮扁说:“这样,那么国君所读的书,全是古人的糟粕啊!”齐桓公说:“寡人读书,制作车轮的人怎么敢妄加评议呢!有什么道理说出来那还可以原谅,没有道理可说那就得处死。”轮扁说:“我用我所从事的工作观察到这个道理。砍削车轮,动作慢了松缓而不坚固,动作快了涩滞而不入木。不慢不快,手上顺利而且应合于心,口里虽然不能言说,却有技巧存在其间。我不能用来使我的儿子明白其中的奥妙,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儿接受这一奥妙的技巧,所以我活了七十岁如今老子还在砍削车轮。古时候的人跟他们不可言传的道理一块儿死亡了,那么国君所读的书,正是古人的糟粕啊!”
可是我们今天的人们希望一个学生一跨出校门就成为名家、名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些对教育寄予厚望者的一种畸形心理。
就现在一些所谓的取得了“素质教育”成效的学校而言,在几年或十几年后,这些学校培养的学生就一定都是高能者吗?他们的“素质教育”特征和经验何尝又不是教育的特征和经验,从所谓的“素质教育”里抽去教育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及其教育手段,“素质教育”又还剩下什么呢?
谈“素质教育”不能不说“素质”一词。广泛使用“素质”一词也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那时的计划生育工作被列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计划生育管理部门相应地拟出了一些宣传口号,其中有一条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之后不久,这一口号就改成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并且专门生产了宣传标语,下发到基层的街道、乡村张贴或悬挂,因此“素质”一词得到广泛传播, “素质”一词也从此取代了具有实际意义的“水平”、“能力”、“品质”等词语,可以说我们的社会从此已经迎来了一个“素质泛滥”的时代,有兴趣而又有条件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