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两天的时间对“反思”进行死磕式的学习,有三点收获。
一是理解了反思的作用,知道了反思是提升学习能力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是逐步养成了事事反思,经常性反思的思维意识。
三是开始应用“反思”于学习、工作和生活。
先来看看反思的概念。
反思, 反,是回头、反过来,思是思考的意思。是近代西方哲学中广泛使用的概念之一。原意指光的反射,作为哲学概念是借用光反射的间接性意义,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通过分析和研究假设,人们得到间接的经验积累和认知提升(类似后文里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的“内部经验”)。
在这里,非常有必要搞清楚一下“反思”、“总结”、“反省”之间的异同点。
“总结”就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总和各方面的情况,得出具有指导性的结论。再具体一点,就是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反思和总结的侧重点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换句话说,总结是假设开始的“假设”是正确的,对基于正确“假设”后执行的结果进行好坏分析。而反思是对假设本身进行分析。
(说实话,两者的异同点我觉得还有必要继续死磕下去,至少我还有诸多疑点没有完全想清楚,有请梁友同学一起探讨。)
反思的直接解释词就是“反省”、“反映”,但一般理解,反省的词性更重些,意为检讨自己的错误,而反思的词性则温和些,意为回过头对一件发生过的事情的思考,以得出一定可借鉴的结论。
但从反省在“反省心理学”中的专业词汇意思来看,反省也是一个中性词,是指对自身已往心理活动的回忆。在反省心理学中,“反省”是与“回忆”相对称的一个概念。对外部事件、外部信息的回忆、提取和再现叫“回忆”,而对内部心理事件、心理活动、心理现象的回忆、提取和再现就叫“反省”。在这里,“反省”纯粹是一个中性的意思。反而更像“反思”的概念。“反省”中的一些解释不但适合于“反思”的概念,而且也适合描述“反思”的作用。
心理二元说说明,人的记忆是二元的,既能记忆(存储、提取)外部事件和外部信息,也能记忆内部心理事件、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信息,前者叫“外记忆”,后者叫“内记忆”。人的记忆活动包括存储和提取两部分,外记忆活动中的提取就是“回忆”,内记忆活动中的提取就是“反省”。心理现象一经发生便会被内记忆系统自动记录,经过及时反省,便能抓住瞬间即逝的心理现象,把其由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资料,并从中加工出心理规律来。相反地,如果不及时“反思”、“反省”,这种心理现象有可能永远消失!所以,及时“反思”“反省”是改正“假设”,提高认知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英国近代哲学家、教育家洛克(1632—1704)认为,经验分两种,一是外部经验,它直接来源于感觉,是人的心灵直接观察外部事物而产生的观念;二是内部经验,它来源于反省,是人的心灵转向内部考察自己心理活动而产生的观念。感觉是反省的必要条件,一切呈现于人的意识中的东西都可被反省。如果按洛克的说法,“反思”和“反省”也几乎没有差别,“反思”和“反省”是内部经验,是人的认知能力,恰恰是纠正外部经验——心灵直接得出的观念——错误的方法,比如人看见草丛里一条绳子,会吓得跳起来,因为潜意识会认为那是一条蛇,但仔细观察分析以后,确定是一条绳子,便不会再害怕,这里面就有一个“反思”和“反省”的过程,如果再进一步反思,认为人要有“泰山崩于前而不惊”的镇定素质,那么也许下次再遇着草丛中的绳子之类的情况,就不会再跳起来了。
所以反思和反省的区别,从习惯用法上,“反省”更倾向于对错误的醒悟(“省”其实在这里就通“醒”),而“反思”更中性一些。但从词的源头来看,二者基本可以通用。
说了这么多,对于一般的文章来说,这都是废话。但既然是死磕,它的要点之一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是要由一个知识点,打通所有知识阻塞,所以也不算废话了。
再具体说一下三点收获。
一、“反思”的作用。
1.反思可以发现和纠正错误认识和思维习惯。也即洛克提出来的内部经验纠偏外部经验。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都是一种假设,而我们的假设是大脑对事实进行解读之后形成的。外部经验形成最初的假设。就像看见一条绳子,会错误的当成蛇一样。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下意识的用外部经验来处理我们的行为,这也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效规避危险的思考行为方式,但如果没有反思,没有用内部经验纠偏外部经验,我们会被同一条绳子吓到一百次。
昨天我给晓雷同学分享过我的一个反思,内部经验战胜外部经验的事例。
我约了某领导几次,他都没有回复或有事推脱。最近再约他,总觉得没有勇气,怕再被拒绝。后来我进行了反思,也许此前人家真得很忙(后来了解事实的确如此),于是我用“WOOP”思维方式,“如果”我觉得犹豫,“那么”我就立即拿起电话给他联系。结果我成功约到了他,而且愉快地共进晚餐。
反思让我意识到我遇到困难时会习惯性进行负面思考,然后才得以用“WOOP”工具积极处理。当我用新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替代了旧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后,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这种新思维方式,带给我的不仅是办事效率的提高,还有心性的修炼成长。
而这一切源自反思,帮助我们发现错误,纠正行为。
2.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
反思不仅能帮助我们发现和纠偏错误认识,而且还能让已有的知识产生新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反思的时候,主动的进行知识的联想和链接。
比如我本周在读柳比歇夫的传记《传奇的一生》。书里详细地记录了柳比歇夫队时间的统计和他神奇的日记。那我马上就反思我的日记中还缺了哪些内容,还可以怎样改进,这样势必会产生更加实用的日记内容。
这种在反思一件事情的时候,通过联想和链接,将生活中其他经历和经验串联起来,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过往经历的办法,能够将自己分散的生活经验进行重新组织,从而产生新的知识。而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就是多问问自己:
我过去还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我还听说过其他人犯过类似的错误,或者有做的更好的吗?
有什么相关的方法可以用到这件事情中吗?
3.可以督促检查学到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最近读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的新知识,但回过头来想想很多知识都没有用起来。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自己也读了,贝贝也多次分享了思维导图,但我一直没有把它们用于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指导。直到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反思让我意识到如此重要的知识我竟然没有去使用啊!明天立即对照贝贝的思维导图把这七个习惯添加到日记中每日反思的内容中。
二、建立反思意识。
学习“WOOP”这个工具以后,最大的收获就是对未来的事情总是习惯用“WOOP”去臆想一下。学了反思以后,最大的收获就是对发生了的事情总是想回头反思一下,看看究竟有哪些经验和教训,有哪些得与失。这种反思的意识比方法和能力更为重要。
三、反思的应用。
反思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学到了一个方法,最重要的就是把它应用起来。我对反思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比如这几天我一个人在家,饮食毫无规律,基本上都是凑合,身体感觉很不适了。再加上此前有一周轻断食的经历,感觉对健康也非常不好。我就对这件事情进行了反思。饮食一定要合理搭配,正常化,不能随便去节食、断食。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把颜回同志夸上天了,但颜回在贫困中早死,让孔子着实伤心了一把,“噫!天丧予!天丧予”。颜回同志难免不是死于营养不良。哇,细思极恐!今天阿姨回来做饭,我差不多风卷残云,搞定了几盘菜。
坚持从身边日常小事进行反思训练,就能够见微知著,逐步提升反思能力。
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
我们读书就是读别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而最好的书其实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一本书,自己就可以是自己最好的老师。可是对于自己的生活,我们常常是有经验,没反思。如果我们只有经验,没有反思,我们的经验,可能让自己在错误的假设下越走越远。我们愿意花钱去上商学院,学习别人的案例,来改变自己的管理行为,那么,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生活编辑成案例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呢?生活每天都在生产未经加工的经验素材,我们的判断来源于经验,而有效的经验,来源于对判断的反思。反思,让我们把生活的素材重新解读,成为洞见。
我们的公司生存了十年之久。十年来,有占据风口的成功,也有错失良机的失败,如果编成案例,那将是多么具有现实借鉴意义的商业经验和教训啊!
三、反思的应用。
再好的方法,不去使用都等于没有。学习的反思的知识以后,这几天积极得把它用于工作、生活和学习中。
1.将百日精进的总结项改成反思项。
虽然总结和反思意思相近,但正如前文中所述,反思更注重于对假设的分析和纠正,更有利于内部经验的积累和升华,也就更利于提高认知高度。
2.在日记中加入反思内容,考虑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为对标管理的标准,每日反思差距和进步之处。
3.和“WOOP”思维法结合使用。可以把“WOOP”思维法的全程都看作“假设”,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每一步都进行反思,去逐步改正假设,提高认知。
坚持反思,它就会成为持续产生复利效应的工具。不坚持,不去应用,那么它什么都不是。
今天和儿子走路,我停下来买一根甘蔗,年仅七岁,走路并不很快的儿子一会儿就走到了我的视线之外遥远的距离了。一步一步走,其实并不需要很快,只要坚持就会产生惊人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