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总书记多次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兴衰与民族命运、环境质量与人民福祉作阐述,生态环境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资源,以生态引擎驱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做好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实现乡村生态振兴,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
1.生态与产业。依托资源环境优势发展特色生态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和根本。要始终坚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民宿经济等第三产业发展。要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利用好兴龙竹木加工园区这个载体,积极招商引资,规划建设绿色生态产品上行“SC”生产线,推进生态产业化。利用良好生态环境这个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积极发展康养产业、有机食品,利用生物资源多样丰富的禀赋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
2.生态与人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无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还是生态保护的开展,关键在人才,要把“三乡人”吸引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人才支撑。农村工作离不开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离不开村民组织的积极协作,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针对实践中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在基层落实难度较大、执行效果欠佳等问题,通过发动村干部、乡贤等积极参与,群策群力,形成乡村生态领域的公序良俗和村规民约。要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挥乡土科技特派员优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吃茶话事、微信公众号等交流载体,强化农技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与时俱进的新型农民。
3.生态与文化。文化振兴既是任务也是保障,复兴乡村文明就是要把“乡愁”切实落地,乡愁是人们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它不仅仅是对那片熟悉土地的怀念,还包含着对乡村传统生活方式、质朴的人际关系、独特的民俗文化以及乡村的自然景观等多方面的情感寄托,要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加大力度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构建具有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乡村新型文化体系,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培训,支持培养基层文化骨干、发现非遗传承人。要整合城市和乡村文化资源,不断使城市的优质文化资源走进乡村,实现城市反哺农村的目的,努力实现以文化振兴推动生态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4.生态与组织。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党委政府要真正把以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实施乡村振兴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抓,树立不断改造升级的政治担当。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努力做到“一名书记就是一个榜样、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营造干事创业的合力,强力推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