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rie教授的生命讲堂
“生死”,是亘古至今人类社会最热衷的话题之一。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便是莫里教授及其学子米奇作家在《相约星期二》里呈现给我们的生命讲堂。文中,社会学心理教授莫里罹患肌萎缩侧索硬化(ALS),行将就木之际,将他对生活和死亡的感悟与其得意学子米奇进行分享与探讨,在这十四堂人生课中,他们聊到了人生的许多组成部分,包括爱、恐惧、原谅、感情及婚姻、衰老与死亡...
衰老与死亡
莫里教授说:“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死亡本身并不可怕,死亡也不应该是一件令人难堪的事,正如电影《入殓师》里所传递的,死亡只是每个生物自然生长中必经的一个阶段,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下一段旅程的开始。文中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一朵浪花本来很开心地享受海风和阳光带来的欢乐,直至有一天发觉自身将避免不了撞击岸边从而消失的“厄运”,开始郁郁寡欢,这时,另一朵浪花便开解它“你不是海浪,你是大海的一部分”。是啊,就算每个生命终将化为尘土,我们依然属于并且存在于这世界,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不过改变了存在方式。
莫里对于衰老,也很坦然大度,他认为衰老并不是衰败,它是成熟。如果一个人一直不愿变老,那么就永远不会幸福,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也无需羡艳年轻人的活力青春,因为也曾拥有过。
他说: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自己快要死去时,你看问题的眼光也就大不一样了,拂去外表的尘埃,你便看到了生活的真谛。
入世与出世
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并不是消极度日的借口,而是要更积极地对待生。从哲学上来讲,生与死本就是相互依存的一对矛盾体,是事物的一体两面,正确地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活在当下。
莫里认为,超脱并不是说不投入到生活中去,相反,应该完完全全地投入进去,然后才能走得出来。接受所有的感情,爱恋、悲伤、欣喜、痛苦…在这个世界的汪洋里全情沉浸、充分体验,不让自己去感受去经历就永远超脱不了。
同样,每个人应该建立自己的文化。在生活的滚滚潮流中,不应总是企图按照世俗的标准辛苦度日,不如在实利琐事的思维惯性中后退一步,审视自我:难道这就是我一生所需要的一切?
人生最困难的事是与生活讲和,应该沉得进去,拔得出来。
爱与家庭
莱文说,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每个个体是社会结点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点,我们依赖别人,也给被人依赖,而爱是联结大家最牢靠的绳索。我们常常羞于去表达爱,仿佛爱隐喻脆弱,其实不然,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死亡终结的了生命,终结不了爱的联结,正如《寻梦环游记》里说的,死亡并不可怕,遗忘才是最终的告别。勇敢地接受爱,也勇敢地去爱别人,生命才会彰显其靓丽的色彩。
谈到家庭,莫里表示“家庭”不仅是爱,还蕴涵着守护与责任,如果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支持、爱抚、照顾和关心,人们便失去了可以支撑的根基。在文中,莫里还谈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如果你想体验怎样对另一个人承担责任,想学习如何全身心地去爱的话,那么你就应该有孩子。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就是孟郊诗句所诠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关于这一点,我理解为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秘诀:爱的传承。
爱是至高无上的,正如我们的大诗人奥登说的那样“相爱或者死亡”!
--
莫里教授在人生的终点站,用他毕生的睿智娓娓阐述着对人生的理解。我们有且仅有一次有限的一生,无法重新来过,愿扎根生活,珍惜当下,内心平静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