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2宝清·熹微复盘
【小确幸】
①同事看到萌姐的照片都会问这是谁呀;
②中午请客(部门的人)吃饺子;
③一根卡瘦+面膜+泡脚+按摩 第4天。
【唧唧歪歪】
计划晚上回家收拾所有的书,打包放在一边等都收拾好物流一起拉回来家 ^_^
整个过程时间大概是2个多小时,看到这么多书我内心是欢喜的,同样也是悲哀的。欢喜的是买了这么多的书,有这么多“资产”,再就是这么多年在北京也就剩下这些书了,能看到我花钱买东西了。悲哀的是这么多本书真正看过、看完的太少太少了…本打算把每一本的书名抄在一张纸上贴在箱子外面,方面以后找,还没等实施又想到了好方法:直接拍照然后打印出来贴在箱子外面结果是一样的,但是要省时省力很多的,很满意这个想法。反思
结束的时间在晚上的十点半以后,当时心里想着洗洗睡吧,又想不能让之前坚持的面膜泡脚又都断了,最后逼着自己做了面膜泡了脚,然后才睡觉,躺床上的时候不知怎的大脑兴奋睡不着……十二点后才慢慢入睡。
【忠于分享】
与人交谈时,如果对方听的不耐烦了,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越说越多,希望找到重拾对方兴趣的话题,但更好的做法其实是:引导对方说话,自己少说多听,形成互动。这是,人们之所以有这种第一反应,有两个原因:首先,所有人都渴望被倾听;其次,谈论自己的过程中会释放多巴胺,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话唠的人永远话多,是因为他们沉溺于这种兴奋里”。
精神科医生马克·郭士顿(Mark Goulston)介绍了一种避免自己话唠的“交通灯法则”,他也是一位跨界沟通专家:在谈话的前20秒钟,你面前的灯是绿的,只要你的谈话内容与对方有关,他是会喜欢你的;接下来的20秒钟,灯是黄的,人们开始对你的谈话内容逐渐失去兴趣,认为你啰嗦;在40秒钟的时候,灯变红了,这个时候你最好停下来,除非你非常善于交谈,不然凡是说话超过半分钟的人,都会让对方觉得唠叨。
遵守这个“交通灯法则”,只是预防自己说太多的第一步。找到自己话唠的潜意识动机更重要。比如,你是为了一吐为快还是澄清自己的想法?不管是什么原因,冗长、独白式的谈论总会让对话进行不下去,也许还会让双方都陷入不愉快的交替“独白”中。
总之,郭士顿建议我们培养自己对20秒、40秒的时间感,在灯是绿色和黄色的时候停下来,通过问问题、基于对方谈到的内容发表见解等方式,让对方融入到自己的话语中。这样才会形成真正的对话,而不是争论谩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