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注释】
▲放[fǎng]:通“仿”,依据。
▲利:利益、好处。利者,财货也。
▲怨:《说文》云:“恚[huì]也。”怨恨。此“怨”,可指发于自己心中(己怨),也可指发自别人心中(人怨)。
【译文】
孔子说:“依据利益来做事,会招致很多怨恨”。
【学而思】
司马迁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普通人需要利来解决吃穿住行,国家需要利来保家卫国、改善民生。逐利而行是普通人的本能,但是要在“义”和“利”之间懂得取舍,不可见利忘义。上位者要做到不与民争利,不能依据利来发布政令。承接上一章“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放:读[fàng]是追逐之意。逐利不是君子之德,君子在个人私德上本来就不会追逐利益而行,或许在国家利益和百姓利益上会难以取舍,因此“放于利而行”不是追逐利而行,而是做事的时候依据利益来发布政令,导致百姓的利益蒙受损失,会招致百姓的怨恨。
【知识扩展】
《荀子·大略篇》:“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冢卿不修币,大夫不为场园,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藏;然故民不困财,贫窭[jù]者有所窜其手。
(道义和利益,是人们兼有的东西。即使是尧、舜这样的贤君也不能除去民众追求利益的欲望,但是尧舜能够使百姓对利益的追求不超过对道义的爱好;即使是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也不能去掉民众对道义的爱好,但是能够使百姓对道义的爱好不超过对利益的追求。所以,道义胜过利益的就是太平盛世,利益胜过道义的就是乱世。君主重视道义,道义就会胜过利益;君主重视利益,利益就会胜过道义。所以,天子不谈论财物的多少,诸侯不谈论有利还是有害,大夫不谈论得到还是失去,士不进行财务贸易。拥有国家的君主不养牛羊,委身于君主的臣子不养鸡和猪,上卿不放贷收取利息,大夫不种菜,士以上都羞于追求私利而不和百姓争抢职业,喜欢施舍而以囤积私藏为耻辱。因此民众就不会为钱财所困扰,贫穷的人都有工作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