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花了一个小时写的读书笔记,没存,没!有!了!差点气哭,快吐血了……简书,你开发个自动存草稿的功能可好?)
可能是选择的译本的关系,刚开始读《鼠疫》磕磕绊绊,一度想放弃。不过,越读到后面,反而越顺畅。心底暗自庆幸,还好没有放弃。
作者笔下的阿赫兰,是一座毫无色彩的城市。作者说,要了解一个城市,较简便的方式是探索那里的人们如何工作、如何恋爱、如何死亡。阿赫兰的人非常辛苦地忙于工作,只为了赚钱。他们缺乏时间,少有思考,“人们不得不相爱而又不知道在相爱”。生病或垂死的人,只能如“掉进陷阱一般困在几百堵热得噼啪作响的墙壁后边,而与此同时,全体居民都在电话上或咖啡店里谈票据、谈提单和贴现”,感受孤独和难受。
在一个春天,这个城市发生了一个小事件——大街小巷陆续出现死去的老鼠。没有人重视这些死去的老鼠,以为只是某些人的恶作剧。
慢慢地,被发现的死去的老鼠越来越多,人们开始焦虑,开始惊慌失措,大家开始谴责当局。于是情报局发出消息,“鼠害现象已骤然停止,灭鼠处收集的死老鼠数目微不足道”。这时,大家算是松了一口气。
而此时已经有人发病,没有人知道鼠疫已经悄悄开始。
人们依然忙于买卖、准备旅游、发表议论,没有人会想到鼠疫将会阻止这一切。对于鼠疫,起初报纸也只是轻描淡写;省府的小型布告贴在最不引人注目的地方;政府法令宣称,在阿赫兰各社区出现的一些恶性高烧病例,尚不能肯定其是否有传染性,还不够典型,还不足以真正引起忧虑。
不久,高烧病人激增,医院人满为患,死亡人数持续攀升,城市被迫关闭……
书中的故事,和几十年后的现实相对比,一点儿也不过时。
接下来,鼠疫在这个城市爆发。人们谈论鼠疫,鼠疫关乎每一个人,但又似乎离他们很远。在鼠疫里,每个人都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有的麻木冷漠,有的奋起抗争,有的恐慌颓废。
医生里厄,他是自始至终最直接对抗鼠疫的那个人。他极克制自己的私人情感和情绪,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治疗鼠疫上。面对每天数不过来的死亡数字,面对患者和家属生死离别的场面,里厄只能慢慢闭锁情感,表现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更好地工作,投入到与鼠疫相搏的战斗中。他也许看起来冷漠,但是在整个鼠疫过程中,他恐怕是那个最热血的人。
“世上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人们为它而舍弃自己之所爱。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也抛弃了我之所爱。”他把妻子送去疗养以后,却因为鼠疫爆发而再无法与她相见。甚至,在鼠疫中,他根本无暇想念他的爱人。唯有拼尽全力,与鼠疫搏斗,而非束手就擒。
塔鲁,他总是一副很慈祥的样子。他反对死刑,他反对一个人用任何形式主动或被动地剥夺另一个的生命。因为不想眼睁睁地看着鼠疫横行,他自发组建志愿者防疫队。他说,“当今世界上有祸患,也有牺牲品,必须尽可能避免站在祸患一边”。
他一辈子都在与“鼠疫”做抗争,他认为人人身上都潜伏着“鼠疫”,他需要意志力,必须精神高度集中,以确保自己不把“鼠疫”传给任何人。他非常疲惫。当然,这里的“鼠疫”已绝非只是鼠疫。
眼看着鼠疫就快要结束时,塔鲁却患上了鼠疫,最后死于鼠疫。不过,这对他来说也许是解脱,也许他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安宁。
记者朗贝尔,他并不是阿赫兰这个城市里的人。因此,当鼠疫爆发时,他表现出来的是置身事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只想去巴黎找他的爱人,于是他找里厄医生给他开健康证明,他找遍了省府的各个部门,仍然没能离开。
后来,通过一些黑市走私贩的关系,他联系上了两个城门的守卫,终于可以离开。但就在将要离开的前几个小时,他放弃了机会,选择了和医生里厄站在一起,加入了塔鲁的志愿防疫队。
塔鲁的志愿防疫队后来吸引了很多人加入。有至死不渝信仰上帝的神父帕纳鲁;有怀揣着文学梦,按部就班工作,安于现状的政府职员格朗;有被鼠疫夺走小儿子的大法官奥东先生……
而自杀未遂的嫌疑人柯塔尔反倒因为鼠疫的到来开始了新生活,通过贩卖走私,发了一笔横财,活得风生水起。对于鼠疫,他的反应更多的是兴奋而麻木,甚至从心底里赞成鼠疫的出现。而当他得知鼠疫将结束,他彻底疯狂。
总之,每个人都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书中还有个很特别的角色,从一开始就生着病,可直到鼠疫结束,他仍然安全地活着。姑且称他为玩鹰嘴豆的老头吧(因为他每次出场都在玩鹰嘴豆)。他倒是一个非常智慧的存在,他看清了一切。正如他所说,人永远是一个样。遭遇鼠疫,经历鼠疫,等鼠疫结束,便演讲、授勋、立碑,而后大吃大喝。
他总结,“可鼠疫究竟是怎么回事?那就是生活,如此而已”。
也许从书中人物的选择,可以获得一点思路:当我们遭遇灾祸时,既不能当圣贤、但也不能容忍灾祸横行,我们该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