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非暴力沟通
其实我是从后向前,这次又把前两章好好看一下。
第一章 阅读心得
人都是有自我,或者比较固定的自我的,这种自我有时很大程度上的蒙蔽自己,譬如之前第一章说到的,有个要离婚的妻子都不知道丈夫内心如何的痛苦。我想我和父母朋友之间应该存在着不良的沟通。可能会退缩,减少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我们习惯于忽视别人,看重自己。而非暴力沟通,恰恰是一种帮助彼此对话需求的语言。
让彼此的需求实现对话,而不是让彼此的情绪对接,倾听并核实对方的真正的需求。而不是陷入到彼此对抗的恶性循环和强化中去。哪怕是战争和世仇,深深的成见,也可以有勇气去关注对方真正的情绪和真正的需求,并达到改善的目的。
第二章 阅读心得
在非暴力沟通中,首先很多是属于暴力沟通,以及最终形成一定的暴力均衡。什么是暴力沟通,什么蒙蔽了爱?
道德评判
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例如:“你的毛病是你太自私了。”、“他对人有成见。”、“这是不恰当的。”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
看到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行为,我们可能会说:“暴力是不好的。杀人者是邪恶的。”然而,如果我们从小就学习爱的语言,我们将会直接说出我们的价值观,而不会指责他人。此时我们就会说:“对于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我很担心:我主张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冲突。”
把人分为好人或者坏人的说法是容易引发暴力沟通的,君子和小人这些说法是很不好的。对于不同的事件的立场,持有模糊中立立场,但是主张采取温和而非激进的方式方法来处理。
进行比较
如何过上悲惨的生活
·受说不清楚的力量驱使。 例:为什么打扫房间?——因为我不得不做。
·我们的个人情况、成长历程、自我形象等。例:为什么喝酒?——因为我是个酒鬼。
其他人的行为。例:为什么我要打自己的小孩?——因为他跑到街上去。
上级的命令。例:为什么欺骗顾客?——因为老板叫我这样做。
同伴的压力。例:为什么要抽烟?——因为我所有的朋友都抽烟。
机构的规章制度及政策。例:为什么我要将你停职?——因为你违规了,根据学校规定,我必须这么做。
性别角色、社会角色或年龄角色。例:为什么我必须做我讨厌的工作?——因为我不仅是一个丈夫,而且还是一个父亲。
无法控制的冲动。 为什么吃巧克力?——因为吃巧克力的冲动征服了我。
强人所难
请求和命令不同
标签
形容词也不足以代表 如愚蠢的人,
名词也不足以如 厨师
表一,表达方式——使用的语言没有体现出评论的人对其评论负有责任。比如,观察和评论被混为一谈:‘你太大方了。’区分观察和评论后:‘当我看到你把吃午饭的钱都给了别人,我认为你太大方了。’
表二,表达方式——把对他人思想、情感或愿望的推测当作唯一的可能。。比如,观察和评论被混为一谈:“她无法完成工作。”区分观察和评论后:“我不认为她能完成工作。或她说:‘我无法完成工作。’”
表三,表达方式——把预测当作事实。。比如,观察和评论被混为一谈:“如果你饮食不均衡,你的健康就会出问题。”区分观察和评论后:“如果你饮食不均衡,我就会担心你的健康会出问题。”
表四,表达方式——缺乏依据。比如,观察和评论被混为一谈:“米奇花钱大手大脚。”区分观察和评论后:“米奇上周买书花了一千元。”
表五,表达方式——评价他人能力时,把评论当作事实。比如,观察和评论被混为一谈:“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区分观察和评论后:“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欧文没有进一个球。”
表六,表达方式——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时,把评论当作事实。比如,观察和评论被混为一谈:“索菲长得很丑。”区分观察和评论后:“索菲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
注意:“每次”、“曾”等词语在以下句子中表达的是观察结果。
·我看安迪打了几次电话,每次都至少打半小时。
·我不记得你曾写信给我。
“总是”、“从不”等词语在以下句子中表达的是评论。
·你总是很忙。
·在需要她的时候,她从不出现。
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做出友善的回应。
“经常”和“很少”这样的词语也可能混淆观察和评论。
比如,评论:“你很少配合我。”观察:“我最近组织了三次活动,每次你都说你不愿参加。”评论:“他经常过来。”观察:“他每周最少过来三次。”
-------------------
人活在世界上,最最核心的都是关于人的情感情绪解决。无论财富,技术,技能,梦想,最最重要的,就是沟通。
一 自己的非暴力沟通
最核心在于最后一步的请求,能够真诚温和清晰表达出自己的请求。这是自身最核心的一步,而之前的所有步骤都是辅助,譬如观察倾听,感受,需求(其实是假设性前提,但是是真实的诉求)。
需求满足之后的感激。
二 对他人的非暴力沟通
最核心的一步在于理解对方的需求。当然是否有能力解决,如何解决,这需要好好的动动脑筋,以及锻炼提高。
非暴力的边界
生活在这个世界的策略有很多种,重点是自己选择哪种,去接受他的好和坏,而不在于世界如何变化,如何功利的去适应。
在法学领域,强调不考察动机,更多的考察证据和证据链。在心理学逻辑哲学宗教中,更加强调动机,表现背后的需求,以及如何应对这个局面。
用你的方式和需求去爱ta,还是用他的需求去爱ta?
这个问题的答案简单不能再简单,但是确实很多人做的是错的,尤其是在亲子沟通中,父母给予子女的,并不是子女想要的。而这种隔离越发严重,最后成为固疾。
无论别人对你的主张,命令,需求是否合理?其实背后是他对这件事可能有更深一步的需求,正视这种需求,看是否能够提供,进而才有协商解决的可能。
多因素系统的冲突 我能认同你的需要,但我仍会坚持我的做法?
温和的而坚定表达自己的情绪,力量是最大的。
(1)下列词语可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兴奋、喜悦、欣喜、甜蜜、精力充沛、兴高采烈、感激、感动、乐观、自信、振作、振奋、开心、高兴、快乐、愉快、幸福、陶醉、满足、欣慰、心旷神怡、喜出望外、平静、自在、舒适、放松、踏实、安全、温暖、放心、无忧无虑。
(2)下列词语可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害怕、担心、焦虑、忧虑、着急、紧张、心神不宁、心烦意乱、忧伤、沮丧、灰心、气馁、泄气、绝望、伤感、凄凉、悲伤、恼怒、愤怒、烦恼、苦恼、生气、厌烦、不满、不快、不耐烦、不高兴、震惊、失望、困惑、茫然、寂寞、孤独、郁闷、难过、悲观、沉重、麻木、筋疲力尽、萎靡不振、疲惫不堪、昏昏欲睡、无精打采、尴尬、惭愧、内疚、妒忌、遗憾、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