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苏霍姆霖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第二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条建议先从很多普遍教师的认知入手,很多老师都抱怨:做老师真是太忙了,真是没时间啊!白天上班就忙得跟陀螺一样,回到家还要做家务、教育自己的孩子。忙完这样时间也差不多了,自己想静下来看看书,学习一下,已然是没时间了。所以许多学生报考时,都不想选择师范院校,其目的就是感到从事这一职业的人没有空闲时间。
那么怎么来解决这一问题呢?这个问题也像学生的智力发展问题一样,是涉及整个学校生活的综合性问题之一,它完全取决于学校的全部活动是怎么安排的。苏霍姆霖斯基举了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县、镇教育局的领导及各镇骨干教师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们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记录都 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一位老师问历史老师:“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话开启了一个窗口,道出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他们从来不抱怨没有时间, 他们的每节课都是认真在对待的。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苏霍姆霖斯基强调:唯有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课本里的知识是有限的,那些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更多的是要持之以恒地读书,让自己的知识能量不断充实,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如果只是围绕教材来教,反复地教,翻来覆去地教 ,读了上段读下段,或者只是围绕教材不断地做题,这样的课就会很枯燥,学生不喜欢听,课堂氛围势必会很沉闷。老师上这样的课感觉很累,效果又不好。如果一个阅读底蕴丰富的教师上课,他的语言、他的知识传授不会只限于课本,会不断延伸,引导学生去思维、去感知、去识记。这样的课堂是轻松活泼的,是学生喜欢的课堂。
教师要把时间化在提高学生的能力上,而不是在备课时备机械的识记和抄写,要让各个年段的学生达到他们应该达到的目标,掌握他们应该掌握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自己去获取知识,让学生学会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这才是老师应该做的事情,这样老师就节约了时间,还保护了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