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槿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经》
距今三千多年前,佛陀乔达摩.悉达多创办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当时,作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王子的他,深感身边民众深陷苦难中,于心不忍,在29岁时,抛下个人财富与地位,流浪走遍印度,希望为一切痛苦寻找出路。悉达多入禅6年,在各大寺庙求经冥想,思索各种人类痛苦的本质,最终参透,生命的苦难并非来自噩运、社会的不公或是神祗的任性,而是出于每个人心中的思想模式。
西汉末年,国家分崩离析,硝烟四起,民不聊生,百姓痛苦不堪却无所寄托。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大臣受命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在“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中遇见舍摩腾、竺法兰两位印度高僧。两僧应邀,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东赴中原,弘法布道,于洛阳建立中国第一佛寺,取名“白马寺”。
于是,佛教便在中原大地上传播开来,给身心痛苦的大众以情绪的抚慰、精神的寄托。经东汉、魏晋南北朝,佛教于隋唐时期达到鼎盛。至今,根据宗教局官方资料统计,截止2012年,中国寺庙登记在册的就有三万多家。佛教在中国,可谓是信众云云。
受到中国佛文化的耳濡目染,从小,我对佛便心生向往之,每到一处旅行,总会走走各地的佛寺,参拜。萦绕在鼻尖的阵阵沉香,总会让我那颗尘世的聒噪之心不自觉安静下来,细细观赏一座座或微笑宛然、或严肃沉默的佛像,虔诚参拜,总能感受到佛给我无声的心灵震撼。
前段时间跟好朋友一路向北,用半个月的时间走了杭州、西安、洛阳三座城市,当然,也拜访了著名的灵隐寺、白马寺等佛寺。只是一路走下来,所见所闻却让我对中国人的“信佛”产生了怀疑,总觉得,虽然中国人信佛千年,信徒众多,然而对佛真正怀有敬畏之心者少。
为何我会有此观感?因为各大寺庙走下来,我发现,我们中国人可谓是把这身铜臭味发挥到极致。在灵隐寺一面《心经》铭文石墙上的“利”、“色”、“智”等字已被抚摸到褪了色,寺庙的浮雕石壁缝隙上塞满了各大小硬币,就连到洛阳龙门石窟的佛像博物馆里,更有甚者还沿着佛像外的玻璃橱缝隙上塞纸币,满满一堆。
佛法博大精深,我资历尚浅,不敢说已有所参透,但总觉得世人如此做法是对佛的亵渎。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心经》
正如《心经》所言,我们的五官、五感,便是我们痛苦的缘由。人的痛苦,来自于过执,执于功名利禄的追求,执于七情六欲的痴迷。佛陀悉达多当年创办佛教,便在教人们学会放下,放下人性的执念,方能领悟佛法,去除苦痛,得到解脱。
可如今,人们的信佛之心多少已与佛的初衷相背离。每每到佛寺,我们都带着有所求之心,希望通过烧香、添香火的方式与佛进行“交易”,以此换来佛对自身的偏爱,从而帮助自己实现尘世的成功。可是,众相具等。对佛来说,众生皆平等,佛渡有缘人,不厚此薄彼。如果佛无法帮我们实现尘世的私欲,是否我们就不信佛了呢?对佛完全失去敬畏之心,每次拜佛都只是对佛有所索取时,我们实则已谈不上信仰,只是用尘世逻辑与佛在进行交易罢了。
对汝等凡人,做到无欲无求,不现实。毕竟我们只是一介凡人,是凡人,就有被五官五感所蒙蔽痛苦的时候,就有问题得不到解决寻求凭借的时候,这时,信佛能让我们从中找到心灵的慰藉。信仰能使我们在精神上找到解脱。
何为信仰?按百度百科的解释:信仰是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如果我们只是在佛前念着“我佛慈悲”,过后却人情冷漠、对苦难视而不见,没有了恻隐之心,我们在佛前表现的善,也只是伪善罢了。
如今,我们整个中国社会愈发冷漠,“老人不敢扶了”、“酒店性骚扰却认为夫妻吵架不敢干涉了”........各种令人寒心的新闻层出不穷。而另一面,当新闻媒体都在纷纷报道“善行”时,恰恰说明了这个社会“善”的缺失。如果人人为善,善又何须弘扬呢?借用梁漱溟老先生的发问:这个世界还会好吗?如果我们空谈信仰,只求私欲,而没将佛的“善”、“悲”落实到我们每个人的行动,这个社会还会好吗?
中国是个佛教大国,几乎每座城市,每个小镇都有大大小小各寺庙,寺庙每年香火不断,信徒络绎不绝。但,如《金刚经》经文所言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佛不在某个特定的供台上那一尊尊神情各异或木雕或鎏金的尊像,佛在每个人心中。如果怀佛心,言善语,行善事,佛便在。不论参拜次数的多少,投进香钱的多寡,佛会渡我们,使我们变得越来越好。每个人越来越好了,这个社会便也会越来越好。否则,即便信佛千年,个人依旧无法摆脱私欲的痛苦,社会依旧世风日下,信仰之路依旧会越走越远。
我们会好吗?这个世界会好吗?也许答案不在新闻的报道里,也不在佛欲语还休的禅语里,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个被称为“信仰“的准则里。
欢迎转载。如需转载,可以简信本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