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时常会“啪啪打脸”,因为认识自己是一辈子的事。读书的力量?我觉得是“读懂自己”,读懂了自己,方能理解他人,认识世界,认识到我们与他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高三那年,去同桌璐家玩,璐的妈妈是我们三明一中的物理老师。当我们讨论填报志愿的时候,璐妈跟我说“阿梅,你想做老师吗?你特别适合做老师,可以报师范类学校。”“做老师,我一点兴趣也没有。”我非常坚决地回答。当时我想“学习这么枯燥,等我考上大学,就解脱啦,咋还回到学校再自己找罪受。每天看到老师备课教学批改作业,又辛苦又无趣还时常受学生的气。学生真的很难搞,小的嘛调皮不懂事,大的嘛有自己的想法不服管。”
此刻正在看鲍鹏山先生的《好的教育》,我在想,如果在上学时我能遇到孔子,甚至有幸成为孔子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场景呢?孔子有教无类,回答学生的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而是基于深刻的价值观判断,发人深思。能够近距离领略师者“一以贯之”的风范,方知何为“敬畏”。如此,会不会当时就有了“志于学,成为师者,做真正提升人生命品质的教育。”这样的方向。
孔子“三十而立”,立的是一整套的人生观、价值观。我如今近40岁,承认自己相去甚远,却信心满满。这信心来自于“成为像孔子那样的教育家”这样的愿望。
“为师者”温故而知新,能够传播古圣先贤的价值观,对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
确定目标不是为了到达,而是为了出发。问自己“你愿不愿意”?然后立足于当下踏踏实实地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