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把《被讨厌的勇气》关于课题分离的部分,又反复看了几次,感觉这部分内容实用性特别强,所以反复阅读好几次,才感觉弄明白。
我先把这几个观点罗列出来,然后一会儿再做详细解释。
阿德乐主张,人际关系是幸福之源,当然也是烦恼之源。
人际关系的王牌,主要控制权在我们自己手上。
人际关系的出发点是课题分离,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共同体的感觉。
举个例子:
哲人和他父亲的关系一直很不好,因为他一直记着父亲狠狠的打过他,小的时候,他被父亲打得躲到桌子下面,结果被拽出来,打得反而更厉害,就因为这一点,他和父亲的关系一直很不好。
他母亲去世后,父子关系更加恶劣。恐惧成了一种精神创伤。
我们拿阿德勒的主张来一一对应。首先是一切烦恼源于人际关系。
在接触阿德勒心理学之前,哲人的烦恼之源就是和父亲的亲子关系。
当他学习了阿德勒的心理学之后,明白了一个道理,人际关系之卡,也就是人际关系的王牌,是握在自己的手里。
和父亲发生的种种过往,已经是既定事实。那么,这一段亲子关系怎么由烦恼之源变成幸福之源,如何使用自己的人际关系卡呢?
这就用到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课题分离。哲人没有想过改变父亲,因为父亲如何反应,是他自己的课题。
他只是从自己这方面去着手改变。他深信只要自己改变,事情就有转机。他在努力做好他自己一个儿子应尽的义务。
等到父亲晚年的时候患了病,哲人一直在照顾,有一天,父亲对他说了一句“谢谢”,从他的字典里说出这个词,真的是让哲人感到非常震惊!
哲人意识到,他把父亲带到了水边,父亲最终也喝了水。
总结一下:,这个例子,一开始没有修复之前,哲人认为他的亲子关系是他的痛苦之源,那么,当他明白了,修复人际关系的王牌在自己手里,并且主动去出击,做好自己的人生课题的课题,然后这段亲子关系就成了他的幸福之源。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共同体的感觉。什么意思呢?这个案例中,哲人一直在想我能为父亲做什么,然后靠自己的付出,获得了亲子关系这个共同体中的归属感。
共同体感觉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并在其中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
经由这个案例和阿德勒的主张,我联想到了我们的社群共同体。
有一部潜水的人可能自认为课题分离做的很好,因为别人分享是他的事情,我听是我的事情,我愿不愿意去互动也是我的课题。
这是进入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课题分离阶段。
那么还有一些人,经常去做走心的互动,积极的评价,甚至做一些深度的链接。这样的话,靠自己的努力在社群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归属感。
这是进入了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共同体感觉。
总之,人际关系是幸福之源还是烦恼之源,人际关系的层级处于出发点阶段,还是达到了终极目标,掌控的王牌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