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内科课是临床护理思维实训,随机抽取案例,10min的小组准备,而后情景模拟并汇报。内容涉及对疾病的诊断,护理问题,护理措施的评估与实施,以及健康宣教。
其实这学期有一门课叫健康宣教,学了一学期,但是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依然没有很好的运用进去,以下是原因复盘以及一点思考。以我们所抽到的肝硬化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入院的病人为例:
每个病人不同,对他的诊断也不尽相同。例如简单的心理护理,有些病人患病后可能会很紧张,而有些病人就很积极乐观,因人而异。书上条条框框列了一堆,但临床环境千变万化,一定要注意与实际的结合。
临床上,可能很多都是拿个健康宣教的单子,罗列好宣教知识点,去病人床前一顿猛输出,病人的接受程度亦未可知。我们说“知—信—行”,知的环节都不够扎实,怎么期待病人更高的进行自己管理,促进健康呢?当然,我知道这说的很理想,因为护理工作千头万绪,但起码能从认知上引起重视,将花费在医疗上的时间,多分一些给护理,努力为患者提供更为专业优质的护理服务。
以案例来说,该案例中关于饮食的健康宣教,你说让他不要吃坚硬的食物,那患者可能有概念;但是你要说“注意高蛋白饮食”,那他可能就会有些蒙圈,到底是哪些食物高蛋白,哪些低蛋白呢?其实很多患者是不明晰的,要有具体的例子。
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可以与患者唠嗑,从患者平日喜欢吃的食物中,这样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健康教育。案例中的患者是一个28岁的男性患者,农民工,你要跟他说可以多吃甲鱼,他跟你说“我这辈子都没有见过甲鱼呢?”这显然不合适。我们不能居高临下,不能想当然,要真正从患者的角度进行思考。
口头宣教,纸质材料是学生在课堂上的首选。(不明白为什么可以在一些方面古灵精怪,总是能蹦跶出很奇怪的点子,而在一些方面这个能力就好像被封印或者说削弱了很多。)然而,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健康宣教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不应过于拘泥死板,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患者了解到相关知识,并能做出相应的行为改变,促进健康,就足矣。比起吭哧吭哧整了一堆的看似详尽的纸质材料,生动活泼多元的健康教育方式显然更有吸引力也更为有效。科普小视频,宣传画,小漫画,载歌载舞,总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或许这就是实践的意义。
任务结束后,我在想,好像这些任务之前都有接触过,甚至一学期的健康教育,四次实训内容全都是围绕“如何做好健康教育”展开的,但为什么在情景模拟中,依然显得生硬?那如果,真正把我放到临床环境中,我会怎么做?
是活多活杂,不堪其累,完全抛至脑后;还是多次经验积累后的轻车熟路,失去了创新意识。我读过不少帖子,也有在见习时切身感受到临床的环境,虽只是很浅薄地点点了解。但是,我依然坚信,这些都是可以进行自我选择的。有问题了,那么,便想办法去解决。如何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如何保持创新能力,开拓思维,扎扎实实地开展有效的健康宣教?一定有方法可循,只要真正用心去发现,去想。行文至此,突然想起,在上高中的时候,英语老师有跟我们提及:病人一词,英语翻译为patient(病人)抑或是client(客户) ,其中,后者更优。
如何看待“患者”这个角色?很有意思,两个词的立场和视角大不相同。前者有一种医务工作者之于患者的凌驾感,好像强势弱势了然;而后者则更强调患者本身,颇具人性化,它侧重于医护所要完成在于提供专业优质的护理服务,是针对人这个整体来讲的,而不是割裂开的某个疾病。
总之,接续努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愿我们都可以成为那小小改变的助推剂,也相信护理的大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