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白话】孔子说:“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学而篇主要讲了“学什么”、“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目的”。
首先我们来到人世,就是要学习,学习知识、生活技能和为人处事的道理。古人主要学习的是“五经六艺”,而如今我们学习的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数、英等等文化类知识。
“学而时习之”的核心,强调自修,需要刻意练习,也就是告诉我们应该终身学习、终身成长。
孔子那个年代,他们有自己要读的一套书,也会自主的学习,然后应用实践在生活中以此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也许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实践出真知吧!。
好比现在我们学了许多知识,道理似乎也都懂,可就是生活得不如意。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多数时候,我们只是把自己当成了知识储备器,没有把这些知识内化并且应用。
特别是现在,为什么那些高学历的人,只懂得学习,对生活却无从下手、动手能力却如此差呢?因为他们没有“学而时习之”。这也许就是我们口中的“书呆子”这一类人吧!书本上的都懂,可用到生活上就不知所措了。
所以生活中,孩子们除了在学校学习课本知识外,家长更应该教会孩子们生活技能和为人处事。
“有朋自远方来”的核心,强调共修,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来达到修行的最高境界。
学习想要突破还需要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讨,如果此时来了这样一群朋友,是不是会很开心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像现在我们喜欢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人在一起学习,会感觉无比快乐一样。
同频的人更能达到共鸣,思想与思想之间的碰撞,能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共同学习产生收获会最大。
“人不知而不愠”的核心,强调的是修行的结果,我们要用平常心来应对生活中的无常,包容对方以此达到平常心的境界。
人与人之间,因为生活环境和认知的不同,别人不理解你、不了解你,这也是很正常的。如果我们在面对别人的不理解,而能不生气的话,说明你也是一个很有君子风度的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像现在人们最爱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我们有了能容人的大气量,包容别人所不能包容的,说明我们的修行又上了一个阶梯了。
此文一再强调了修行就是一件快乐的事--“说”、“乐”、“不愠”,说明好的情绪对于我们来说,是我们为人处事时最应该修炼的。情绪好了,一切自然就都会好。
如果我们能开心地学习、开心地做事、开心地相处,那么人生还会有什么遗憾呢?
修行之路就是先学习、应用实践,再内化,最后修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