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了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程《读懂自己的人生脚本》,加上自己的一些思考,尝试着觉知自己的潜意识,感触非常深刻,虽然大脑中也还有很多迷雾,但趁着半醒状态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正所谓旁观者清,欢迎批评指正。
人生脚本:
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说:每个人都有一个“人生脚本”,它在童年的时候形成,有开始、展开、高潮和结尾几个部分。这个脚本会对一个人的将来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可能成为“宿命”!正如很多作家、导演、演员,他们最成功,最能打动人的作品,往往是自己人生的镜子和影子。
伯恩所说的人生脚本,是心理学上“强迫性重复”的概念:意思是,人们会主动的追求一些情景,不断去体验其中的一些感受。通俗讲,可以理解为中国人说的人生的“轮回”,并且这个“轮回”其实是我们自己追求的结果。
举个例子:小孩很喜欢把玩具从小床里扔出去,再哭闹着把玩具要回来。弗洛伊德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把玩具当成了妈妈的替代品,他们不断扔掉玩具再重新得到,其实是在不断地重复体验着妈妈时不时离开自己所带来的创伤。
不同的是:在妈妈离开自己时,孩子是被动的,无法控制这个局面。但是在扔玩具这个过程中,孩子是主动的,主导的,他们用这种方式在心理上把不受控制的创伤变成了能部分控制的创伤。因为,至少把玩具扔出去这个过程,是可以由自己决定和控制的,如果通过哭闹,能把玩具要回来,那么自己又能够控制把失去的东西拿回来,把创伤治愈,就好像妈妈离开以后,小孩通过哭闹就能把妈妈要回来一样。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种通过“轮回”来治愈创伤的过程。
成年人其实也有类似的行为:人们会重复着一些类似的行为和体验,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但是在潜意识里,这种重复是有意义的。
第一,通过这种重复,可以在潜意识里形成一种“我能主导、控制”的感觉,保护自己的自恋,类似上个例子中的小孩。
第二、通过不断的重复创伤,有可能提高对创伤的耐受度。
第三、在新的轮回里,有可能会疗愈这份旧的创伤,这是“轮回”最积极的意义,前提是你要觉知到这个“轮回”和你在这个轮回中的潜意识需求和隐喻。
需要说明的是:不仅创伤会轮回,快乐幸福也会轮回,任何一种“重要”情感“都会被轮回,这就是“命运”的心理学解释!
我们不仅会强迫性重复一些创伤体验,也会重复好的体验,重复性体验有两个结果:一是会把相关神经回路加深,即“印刻效应”;二是我们获得了可能性,去疗愈原初的痛苦,这是“轮回”的意义所在。有了对过去体验重复的觉知,才有可能疗愈原初的痛苦,强迫性重复才有意义。
回想起来,我的生命中一些重要的情感和经理惊人的存在强迫性重复:
比如工作,重复着一种服从领导,完成任务,得到认可和赞赏,同事关系融洽的幸福感。但另一方面,也存在自我表达不清,沟通错位,缺乏谈判技巧,营销能力不强,与客户沟通效果差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带来的创伤和痛苦,遗憾的是,我在这种重复,只是加深了幸福感印刻,满足了“自恋”的需求,而没有觉知到我重复这些体验的潜在意义和身体需求,需要疗愈这些创伤,成为更好的自己。
比如家庭:这些年跟老婆总体上还算是幸福,但是经常为了一些小事吵闹,回想起来有一些还真是重复性的,比如不注重细节,比如家里收拾不当等等,这些东西其实也是在不断的提醒我们需要疗愈双方的创伤,成为更好的自己。
觉知到了重复性的体验和意义,具体践行起来还是要有一些方法论的,需要疗愈的创伤很多,创伤可以理解为不断完善自我的动力,但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是,哪些创伤比较严重,需要马上疗愈,而哪些可以暂时接受,以后再慢慢疗愈,或者随着“轮回”慢慢的适应,已经不必把它当做创伤了。疗愈创伤,需要投入资源和精力,这个也需要我们思考哪些资源是值得,也可以,或者必须投入的。从而最终做出选择。
如何改变自己的自传?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写的自传,那么如何改变自己的自传呢?首先要认识自己的自传。在这个认识自传的方法中,关键的不是事情,而是你在这个事情中的情绪和情感,还有你因为整件事发出的心念。武志红老师给出了几个方法:
1、设想一下自己的墓志铭,概括自己的一生,看看这个墓志铭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一生?
2、回想自己记忆中最早的那件事,或者细节。
3、回想自己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三件事,或者细节
4、完整的观察一段关系或者事业,回想他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和尾声,以及你在其中的感受和心念。意识和头脑层面的预言,构不成心念,心念都是潜意识和身体层面发起的,并且是图像式的。也就是说:自我2层面的心念,才能生出真正的外在图景来。
其实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第2和第3种方法比较难,因为除非有强烈的情感影响,人的记忆力很差,及时记忆力好,也会有选择的以往一些理性的细节(达到保护“自恋”的作用),所以在回忆中,无法体验到自己当时真实的心念。但是第1和第4种方法倒是可以不断尝试的,要通过多次的自我认识,才能认清自己的自传。
如果我现在死了,我的墓志铭应该是:一个随遇而安的、无趣的人。我很不喜欢,我要做一个主动选择,敢于践行的有趣的人。但是现在有很多想做的事情,发现都没法做,除了自己的践行能力不强以外,还在于我想做的事情太多,无法完全兼顾,这个下一步我要主动做一些取舍,重要的是做“最好的自己”
观察我的工作经历,也都是一些被动的经历,比如大学毕业,虽然是“主动”的投简历,但是简历投出之前,不能“主动的”深入了解工作的内容(上网查查公司简介不算深入了解),面试的时候也不能主动的跟面试官探讨工作内容,得到offer后,没有能够再深入的调查了解工作内容,是不是自己内心想要的工作。工作以后,也是领导交办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很少主动的要求工作,或者提出自己的想法,虽然领导很喜欢执行力强的员工,但我认为缺乏创造性,不是我喜欢的“自我”。
离开上一个公司的时候,是从上海回到家乡工作,我的心念是:过一种简单轻松的生活也不错,但是回到了家乡,发现自己还是想过着有激情的生活,又时不时怀念上海的生活,那是一种虽然辛苦,但是不需要过多思考的生活,似乎我内心深处在逃避这主动的选择。这反映出我的潜意识(身体)和显意识(大脑)存在着矛盾,潜意识(身体)需要平淡和宁静,显意识(大脑)需要激情和繁华。现在虽然我还没法解决这个矛盾,但是通过学习,我觉知到了我的潜意识,可能双方的界限会有所改变。
悬疑:
最后,提出自己的一个疑问,可能也是对上一个问题的解答,武老师说:“如果你真的身心一致地,勾勒了新的人生图景,那么,它很可能会成为你新的 自传”,这句话我无法理解,如果我身心一致的勾勒人生图景,这必然是我身体的、潜意识的需求,是自我人生脚本的内在需求,又怎么可能新城新的“人生图景”,进而成为新的“自传”呢?从我的工作例子来说,我必须用显意识,发现潜意识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缺陷,然后发出要求,用竞争性的自我,使自我变得更强更好,才能够达到身心合一,这个时候,其实新的自传已经形成或者初步发展。这样的话,其实是显意识主导了我的自传,或者说,显意识觉知并内化了潜意识,我是不是可以理解,要改变自传,得先通过显意识觉知到潜意识,进而将潜意识的东西变成显意识的东西,通过在显意识中改进它,再把它内化到自我的潜意识需求中,这样我们就可以身合一的改变自我?但是这样一来,视乎跟长期以来认为的:潜意识决定了外在的表现和人生有矛盾?期待继续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