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突然想到如果把这个商业闲谈做为一个话题栏目,几天内只挑选一些我感兴趣的商业动态进行自己的思考加工,然后产出一些关于自己视角的内容,应该是一种比较不错的素材来源方向。在商业闲谈里,大部分的商业内容有关于互联网,以及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实体商业。
能想到的就记录一些,也不能完全保证可以保持较高的更新频率。毕竟,在我的理解里面,有一种是写作可以锻炼自己的分析整理能力,而另一种的理解是,分析师只不过是分析师罢了。
没有实际的操作执行,分析再多的内容,也不过是水中镜月,看似美好,可不一定经得起运作的推敲。
2
今天看到的一篇短新闻,是说Uber 要推出自己的车内杂志,叫 Arriving Now。有关于Uber的营销运作,其实我一直比较赞赏和关注,Uber是至今为数不多的几个在策划方面能够让人精神一振眼前一亮的商业公司,在营销的混搭、联合上掌握了精髓。在中国,锤子也算一个。
Uber要做实体杂志,并且好像已经在纽约投放,是什么个情况。一家纯互联网公司,连车这种实体资产都没有的公司,为什么要去做一个笨重的实体杂志?为什么不嵌入在APP内?可能一时让人琢磨不透。
当然,我一个局外人,也无法得知Uber的最终意图,我只是透过Uber一贯的风格来看这个行动背后的逻辑。文内提到“恰逢昨天赶上纽约时装周,Arriving Now 的第一期内容大多与时装周有关。比如文章题图这位是纽约颇有影响力的名媛 Olivia Palermo,文章介绍了她喜欢的店铺、风格还有她的纽约故事。”
可见而知的是:
a、Uber的杂志Arriving Now一定不会大面积投放,不会覆盖到所有的Uber共享车辆,只是针对于部分热点区域和热点事件进行铺设。一是考虑到投放成本,二是要结合杂志内容的关联性才有效。
b、Uber还是走联合营销的打法,在APP内可以用优惠码的专题活动方式,而突显自身气质的时候,或许实体杂志的设计质感以及内容的编辑方向,是一种可到达可触摸的线下方式。
c、线下的杂志也许只是为了品牌,又也许周期性的对部分区域进行覆盖后,承接广告的可能性也有。但我认为事件性营销和品牌提升的因素是大概率。
d、突然联想到了,在这个宣传单杂志已经泛滥过时的年代,还是有很多去宜家的人会把宜家的精装杂志带回家,而且数量还不少,并且是主动行为。
3
文内容还提到“进一步说,Uber 未来还可以在前座靠背上安装显示屏播放内容,虽说现在人们的习惯是一上车就拨弄自己的手机,不过在车里安装一个实时在线的显示屏看来已是大势所趋,因为这给了用户多种与 Uber 互动的方式。比如你此时正在下班路上,Uber 这块屏幕已经知道你要去哪儿,那么它或许可以给你安排一个 Uber Eats 的外卖,等你到家时,外卖也送到了。”
a、对于这点,我真是深表不赞同。很多思维的固化是通过一件事,联想未来和升级到高级版本,这本身没错,但公司、商业的魅力在于取舍,不是因为看起来科技、高级就要去做。
b、抛开在私家车上去嵌入电子播放屏这种可实施性和侵入性,其实中国早已对类分众模式玩了个遍。北上广深杭早在几年前就在出租车上安装了第三方广告公司的播放屏,结果是强奸用户眼球的事在电梯里做做就算了,也就忍个几十秒,打车本来就是付费享用服务的。基本上国内做这块的已经接近消声觅迹的状态了。
c、用系统已获得的用户行程来推荐商家优惠我觉得是最缺乏实际体验场景的一次意淫,很多公司都很擅长和享受这种方式。比如我使用地图导航功能,到达目的地之前推送停车场还算过关的话,其他方面,系统是断不了用户到底要不要就餐服务的,被动获取用户的数据不过是单线程。
4
说到关联性数据推送,就不得不提一句电商的大数据和用户关联性匹配程度。
淘宝的亿万级数据量,大数据应该算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可在用户与商品的关联性上,连最低级的问题都没有解决。例如我买了一台油烟机,然后给我在我可见的关联性广告模块中,依旧给我推送油烟机,商品在算法上竟然不涵盖购买周期的属性。
那么按照浏览记录,收藏夹的方式来匹配,这种思考和算法也未必太简单了,谁都知道,我收藏的肯达大部分是感兴趣的。我认为大数据的利用价值一方面是它的分析模型,在样本极大的情况下确实能够提供第三方式的决策参考价值,可我觉得,就目前电商在数据的关联性上的大数据算法,仍是初级程度。
抑或说,我们不一定需要精准推送和匹配,那不过是商家强加给我们的一道挥之不去的屏障。我有一种观点是,信息不见得精准匹配才牛逼,况且目前也做不到,牛逼的信息是,影响和引导你用户的消费决策。
5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