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楚正在洗手,涂了洗手液,两只手绞过来绞又过去,在水下反复地冲,身体往前倾,眼神不知聚焦在何处。
碰巧我走过去叫了她的名字,把她吓了一跳,过了两三秒才反应过来,咧开嘴笑着说:“哈哈,刚才在想事情呢。”
这种情形是不是很熟悉?
你明明在做一件事情,看上去做得非常认真,可是思绪却早已经飘离,可能是去了未来也可能是回到了过去,反正不是在你身处的此刻。
这就是人人所说的思考。
你明明在这里,可又不在这里。生命的能量正是在这种心智与身体分离的时候悄然流失。
2.
心智和身体分离的极端情况就是自闭症。
自闭症患者在出生前后受到的创伤,让他对生存产生极大的恐惧与不安全感,所以他想要逃走。
生存是什么?
你不可能生存在过去,也不可能生存于未来,你只能生存在此刻。
所以自闭症的患者逃避生存的方法就是拒绝与周遭的人和物的联系。
有些自闭症孩子会踮着脚尖走路,因为他们深刻地觉得世界是不安全与充满敌意的,他要随时准备逃走。
就算身体跑不掉,思绪也要跑掉,以至于没法与他沟通。
3.
一些社交能力不佳的人也会有类似的问题。
在见到一大堆不认识的人时常手足无措、手脚冰冷,他平日极力避免和人接触,费尽心思逃离人群,不得不接触人的时候,也得找个较无压迫感的小团体躲起来,最好不要被人注意到。
一般来说,他们不依赖别人,也不需要任何人,最好不要为任何人负责任、这样才不会被人套牢,可以随时随地逃走。
独自一人的时候,思绪可以乱飘,而与人交流的时候,心智会被强制性地留在当下,你需要听,分析,然后说话。
思想没人看到,但说的话当下一定是有观众的,很多内向的人不爱说话,不爱社交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热爱自己心智营造出来的世界,不愿意回到此刻。
4.
张爱玲写过:和人谈话,如果说是人家说我听,我总是愉快的。如果是我说人家听,那我过后思量,总觉得十分不安,怕人家嫌烦了。
擅长讲话的人会知道,话题卡住或者遇到一些尴尬的时候,只要换一个话题就好。一场讲话中,有几个亮点就可以被人家记住。
反之,停留在自己讲的不妥的地方对话则很难进行下去。
前几天在车站,进站口人特别多。一个小男孩说:只见人头不见车啊。
其实他讲错了,进站口的地方看不到车,他自己也很快意识到,于是非常迅速地把“车”改成了“门”,然后和他姐姐解释说是检票处的自动门。
被宠溺的孩子总爱在大人面前滔滔不绝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讲错了也不在意,随口再改回来。
而时常感受的冷漠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说话的权利。
5.
安静的孩子不爱讲话,耶则必定喜欢思考。
思考却是一把锋利的剑。
人类以思考为荣,这是我们区别于动物的最大不同,却也为思想所禁锢。
“大多数人的思考中,有百分之八十到九十,都是翻来覆去、一无是处的东西。而且更因为思考的失能和负面性质、而使得大部分的思考都百害而无一利。”
当你执着于不能改变的过去时,抑郁就产生了。
而执着于还未发生的未来,则正是焦虑的来源。
即便所有的灵性导师都告诉我们,真理是不假外求的,当下就有平安和喜悦,你却不能也不敢放弃你脑袋里的念头。
因为,如果没有了过去,我又是谁?停止思考未来,那当未来到来时该如何应付?
6.
思考导致焦虑抑郁,焦虑和抑郁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思考,如此恶性循环。思考就变成了一种“瘾头”,似乎停止了思想,就会得到灭亡。
其实,你回过头去看这个循环,很容易可以发现,终止这个恶性循环的方法非常简单,那就是放弃对思考的瘾头,放弃这种低效率的思考。
科学家安德鲁·玛斯特曾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指出:当身心越放松,大脑也就越活跃,越能在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中间发现新鲜的联系。许多伟大的发明,或日常生活中的灵光一闪,正是源于这种状态。
你不是不会思考,而是不会停止思考。
7.
下面就来提几种不成熟的小方法。
走到自然中去
离开城市钢筋水泥,走到大自然里去。
漫天星光下,潺潺流水边,草木清香和虫鸣声里,全然地拥抱自然。
你和你的身体,你和大自然本来就是一体的,脑袋里的杂音太多,造成了你是你,身体是身体,自然是自然的假象。
专注地做一件事情
可以是唱歌,画画,写作,舞蹈,跑步等等。
全然专注地去做这件事情。
所有伟大的作品都不是来自于苦思冥想,而是来自于一个无心的间隙。
打坐冥想
打坐或者静坐,把注意力往内引,观察自己身体里的感受,脑袋里的念头。
不加评判只是观察。
你是一个绝对客观公正的观察者。
8.
越是脑袋里一团乱麻,没有头绪就越是不肯放弃思考,反而更加使劲地去想。
这就是瘾头,“你没有停止它的选择。它似乎比你还强。它还给你一个虚假的享乐感,那种以痛苦收场的享乐。”
宗萨上师举过一个例子,被蚊子咬以后,用手去抓痒会觉得舒服,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原本就没有被咬会更自在?
当瘾头被满足时,会满足和短暂的快乐,但其实没有瘾头,你会更加快乐。
放下对思考的瘾,在两秒之间感觉到另一秒,那里就有最敏锐的觉知和最深刻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