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公众号,ID:文轩读书会WENXUAN,文责自负。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该怎么办,就此沉沦?奋起反抗?假如在你眼中处处都是“糟粕”,生活似乎已然没有了意义,要不要继续热爱?
第一次读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是在两年前,2022年的冬天,大概是11月上旬。所以记得清楚,是因为那段时间兰州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我在某疫情小区当一名志愿者。我的工作是负责劝返外来人员和为小区居民分发基本的物资,一个人守着的时候我喜欢用读书打发时间,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读到了《我与地坛》。晚上很冷,蓝色救援帐篷顶挂着一个白炽灯泡,风一吹,篷子外面光影斑驳,仿佛鬼魅招摇过市。篷子里有一个小电暖,我尽可能贴近它坐着,一个人,倒也难得清净。
上帝为每个人写了专属的剧本,给史铁生的剧本主线是“20岁之前:幸福的童年,清华附中学霸,运动员的好苗子。但,21岁下体瘫痪,30岁肾病,40岁尿毒症,享年59岁。”21岁是史铁生人生的分水岭,一路急转直下,剧本上写着“再无转机”。轻生成为了一个21岁小伙子天天想要做的事情,那时候的史铁生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自杀是报复生活的最好方式。母亲成为了那段时间最痛苦的人,因为,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里是要加倍的。
显然直到母亲去世之前,史铁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史铁生曾说“34.7公顷的地坛,每一棵树下,每一米草地上都有我轮椅的车辙印。”后来他才意识到,地坛中有车辙的地方也都有母亲焦急慌张寻找他时留下的一排排无章可循的脚印,即使那时候母亲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史铁生那段时间只为自己着想,再无精力。“母亲走了,我也离开了老房子,后来老东家说,母亲种的那颗合欢树开花了,而我终究没有勇气再去老房子看一眼。”一草一木,载人情感。
无巧不成书,那天晚上大概是十一点左右,我正在帐篷里读着史铁生笔下的母亲,小区的一个住户,看着很年轻也很漂亮,慌慌张张跑了进来,哽咽着问我有没有肺炎检测试剂,她的孩子才两岁多,现在一直在咳嗽发烧,自己的老公被隔离在了其他地方,家里只有她和孩子,可怜天下父母心,我把自己随身备用的试剂给了她。天下母亲对儿女的爱都是赤诚而热烈的。孟子讲“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希望不要在母亲离我们而去的时候,子女能留下的只有遗憾。
周围重新恢复了寂静,我拿起手机才突然发现我俩刚才都没有戴口罩,她显然早就把戴口罩的事情抛之脑后,而我不喜欢一直戴着口罩。不管了,继续看书吧。(后面一切正常,我又顺顺利利当了一个月志愿者)。
决定写这篇日记已经是2024年春天第二次读完《我与地坛》了。“弱冠即“扶轮”,花甲犹问路。”可能这就是人生的常态。不管我们年纪多大,始终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了畏惧。但是,我们至少应该做到对发生的好事淡然接受,与发生的坏事和平共处。结果不会被改变,但我们仍旧可以享受过程,并且只能享受过程,这个没得选,不信你试试。每个人都会面临人生的各种不如意,有些人一蹶不振,有些人乐观处之,史铁生显然属于后者,话说回来,一蹶不振有啥用?没有用就不用“矫情”。
史铁生在地坛里思考了三件事:我要不要去死?人为什么而活着?为什么要写作?
我要不要死?
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何不活下去试试?哪怕仅仅是因为不甘心。不试白不试,试了也不会有额外的损失,充其量最坏的结果就是再加一个“更”字,“更糟糕”没啥可怕的,反正到点了我们就得去死,死神一刻都不会多留给你,所以不用着急。史铁生一直在试,即使身体残缺,仍旧成功走上了文坛,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发光发热。
人为什么而活着?
因为人想活着,说到底是这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为了车子,为了房子,为了功名利禄,为了家人生活的衣食无忧,本质就是追求外在的欲望。这本无可厚非,但是逻辑关系很重要,我们活着不是为了追求欲望,而是我们追求欲望是为了更好的活着,这一点很重要。举个例子,赚钱是为了更好的活着,而很多人本末倒置,活着是为了更好的赚钱,这不可悲吗?
为什么要写作?
这个就很好解释了,写作是为了更好的活着。选择死亡很容易,一了百了,但这是正确的选择吗?也许人生确实没有意义,但是请坚信追求人生意义的这件事情充满了意义。史铁生选择了更好的活着,于是,今天我们万万读者被这本书所感动,所影响,甚至被编写进语文教材,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史铁生也成了身残志坚的典范,他做到了。
也许,“地坛”的安静才是人生的意义,并非无声,而是重新回归“零度”,拿得起放得下,当人开始不畏惧死亡的时候,会更加坦然的活着,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就像史铁生先生一样,从绝望中寻找希望,在残缺的肢体中丰满心魂。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落笔,点一支烟,我萌生了想去地坛看看的想法,扔掉烟蒂,突然意识到与其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何必外求呢?人生就是一场苦修,不如意才是常态,如果我们看透生活的本质,但依旧热爱生活,那我们和史铁生就有了共同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