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对每个人都笑脸相迎、没有脾气、没有怨言;和TA聊天,附和为多、聊自己为附;从不会炫耀自己,都是听别人说,因为不习惯成为焦点。对他的评价,应该就是“哦,他人挺好的”,除次以外,无他。
嗯,老好人。哈,老好人的聊天艺术,挺有意思。
我就是典型的老好人,也就是讨好型人格。
小时候家长管得严,所以我做事情总是小心翼翼的,总是去够他们设的目标,因为不这样做,便无法博得家长的爱。可以说,我父母的爱,是一种有条件的爱,在我父母眼里,小孩必须按照他们的规则来。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察言观色这件事。
讨好型人格往往伴随的是个人自我意识比较弱,没有那么强的表现欲,比较“佛系”。拿我自己来说,在我成长过程中,“自我边界”这个词的存在感一直很弱。在我的做人词典里,对于什么是属于我的,什么东西是我该得的,是我该去争取的,我没有明确的想法。我似乎很少在生活中去争取过什么,就算被感觉侵犯了权利,我也不会表现过激,这种“佛系”的活法,以至于我的一个好朋友对评价就是,“你对人太客气了”,这评价似乎是捎带一点批评和惋惜的意味。
日剧《凪的新生活》的女主角大岛酱就是这么一个在生活中察言观色的老好人。
公司宣传手册的色卡出了差错,明明不是她的错,但因为同事的一个责备的眼神,便自己选择备黑锅。
和同事一起喝下午茶的时候,席间只会一味地迎和别人,“对啊”“对啊”“我也这么觉得”。
拍合照的时候,明明自己眼睛都半睁,也不敢发声,同意别人发到ins里去。
下班后,刷社交软件的时候看到其他三个同事一起聚餐的合影,立刻想到是不是自己被被人孤立了,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不合群了。
后来发现只是自己多想了,然后习惯性地在每个朋友的动态下面点赞。
嗯,就是个在社交里活得这么累的女孩子。很多人都说,在大岛酱身上,其实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想法,是讨好型人格“患者”的症结所在。
我也曾经因为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结果导致个性越来越“向内”发展——我发现,我非常害怕成为别人议论的焦点。都说要“藏拙”,可在我这,甚至拧巴到了“藏优”,就算是好的东西也不愿跟人分享。2011年上大学,我爸送了我一台macbook pro,那时候苹果电脑还是稀有货,我生怕别人知道我用苹果电脑,每回把电脑拿出来都小心翼翼偷偷摸摸的,生怕被舍友们知道,我在害怕什么呢?我是担心她们看见我用苹果电脑后做出的反应吗?但其实,我发现我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她们的反应。因为害怕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不舒服,竟然让我这么不舒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乖巧、听话、不会乱花钱的老好人,因为我的人设是个老好人啊,老好人是不会用这些好东西的,老好人,是应该勤俭节约的。
自己给自己人设,你就永远走不出这个人设怪圈了,然后你就成了一个彻底活在别人眼里的人了。
这不能不说是被父母教导低调做人延伸而出来的极端拧巴的性格特征了。
老好人可以成为优秀的人吗?
答案是,很难。
那老好人如何才能突破自己的性格怪圈,成为优秀的人呢。
首先,你要学习去喜欢那个闪闪发光的自己,而不是喜欢那个温柔的老好人的自己。不要老去讨好别人,你以为的因讨好别人而获取的赞赏与好感,其实是非常脆弱的。
最近见到吴昕是在《脱口秀大会》里,出现在脱口秀综艺里的她,穿搭功力提升了好几个level,少女感快要溢出屏幕,漂亮得不得了,嘉宾抛出的每一个笑点她都能接得很漂亮。
不得不说,她变得自信,她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所以她放开了,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这还是那个快乐大本营万年背景板的吴昕吗?我真想给吴昕鼓掌。
大三的时候,我做了一件很疯狂的事,就是一个人到法国旅行。起初有这个想法,单纯是因为我很仰慕的一位师姐,她做了这么一件事,我当时就觉得特别酷,想自己也尝试一把。可以说是纯粹模仿的行为了,也没多想什么,就开始一个人准备办法国签证需要的所有材料。我是个做事特别细心的人,这点帮助到我在去欧洲的穷游中竟然非常顺利(除了被吉普赛扒手偷摸钱财未果,以及路上被陌生男子跟踪搭讪未果),现在的我当然不建议女大学生单独前往欧洲,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但我发自内心地觉得,独自到法国穷游这件事成了我大学做得最牛逼的一件事,我为我自己感到骄傲。
也是法国穷游这段时间前后,我干了很多以前不敢做的事,开始探索自己的其他兴趣。我喜欢配音模仿,喜欢写东西,喜欢读历史,喜欢主持访谈。我发现,为喜欢的事情而努力的我,是那么闪闪发光。人生其实需要这些时刻,给予你肯定自己的力量。
你会发现,在做这些你坚持认为是对的事情的时候,你发现你不再妥协,你也不再毫无原则,你会在做出成就中,建立自信,内心慢慢强大,不再介意外界的声音,你在做你喜欢的事,于是乎讨好型人格的人也终于找到了TA人生的方向。
写这篇文章,我感觉在和内心的自己对话,我把自己的问题摆出来,似乎写出来后,我也治愈了我自己。
活出真实的自己,活出健全的人格,脱掉包裹内心的社交外壳,应该是被倡导的。
以上,与你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