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通过一次“消极抗命”举动,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格局和胸怀
《李鸿章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同治三年,清军开始对太平天国进行最后的围剿,曾国荃(曾国藩的弟弟)和李鸿章将南京的外围牢牢地包围起来,使得太平军内外不通。
依据曾国藩最初的安排,是由曾国荃来攻克太平天国大本营南京,拿到首功;但朝廷多次下旨给李鸿章,命令他率领江苏的淮军共同进攻南京,如果李鸿章依旨而行,就必然会分走曾国荃的战功;
而负责肃清南京的曾国荃,认为南京城内的太平军已经疲惫不堪,粮食和弹药都用完了,胜利在望,打从心里应该是不愿意让李鸿章插手分功的。
此时李鸿章很识相的对圣旨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声称夏天不利于使用火器,以此为理由不肯进军。
后来经不住朝廷反复催促,终于慢吞吞的率部队出发,并且还在出发时给曾国荃写信告知自己已经在向南京进军;
最终曾国荃还是在李鸿章到达之前攻克南京,收获大功;
在这件事中,李鸿章表现出来的胸怀和格局令人钦佩,其实他完全可以借口朝廷催促,不能违抗朝廷命令而进军南京,分走一部分曾国荃的功劳;
但聪明的李鸿章在朝廷和曾国荃之间,选择了让曾国荃满意,做出这个选择其实并不容易,首先他要冒着被朝廷责罚的风险,其次等于是放弃了攻克南京的大功,这对于一军统帅来讲可是至高荣誉,李鸿章能抵制如此诱惑,这是真人品;
格局是什么?格局就是远见和胸怀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选择,首先能站得高,看全局,假设做出一个选择后,整个局势中的各方利益集团,关键人物以及关联方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可能会做出什么样的动作?
其次要看得远,做出这个选择后,要权衡当下的得失以及未来的得失,而不仅仅是看眼前;
第三就是要有胸怀,敢于舍利,克制自己,能够容人;
回到这件事上,假如李鸿章真的抢了曾国荃的功劳,那势必会得罪曾国荃和曾国藩,为他们之前建立的合作情谊蒙上阴影;还会惹上一个贪功的坏名声,影响未来他与同僚的合作;
当然,我更相信李鸿章没有做过这样的权衡分析,他完全是出于对朋友同僚的情谊,以及成人之美的胸怀,才违抗朝廷缓慢进军南京;
应该,是这样的。